Follow Us

機體列表
機動戰士鋼彈/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共收錄 46 台機體。
  • 鋼彈
    ガンダム

    • Height18 m
    • Weight43.4 t
    • Pilotアムロ・レイ

    型號:RX-78-2

    RX-78鋼彈(ガンダム)是地球聯邦軍集合其技術精華所開發出的機動戰士(MS),以徹底研究吉翁公國軍的MS-06F「薩克II(ザクII)」為基礎進行設計與開發。

    開發與設計背景

    RX-78鋼彈共計生產了8台,其中2號機最初的規格與RX-78-1相同,但在運送至「Side 7」後,與1號機一同進行了升級,將裝甲與驅動系統改為與3號機相同的規格(RX-78-2)。另外,2號機採用了最新技術「能量CAP」的手持式大型粒子炮「光束步槍(ビームライフル)」,其設計由原本的固定式手槍造型改為可拆卸式結構。因此,儘管官方將RX-78鋼彈稱為試作機,但其實應更準確地稱之為以高品質材料與頂尖技術打造的客製化機體。

    2號機在剛完成時的配色為銀底搭配白與紅色,但運抵Side 7後,將銀色改為白色,並在最終測試階段改為與1號機、3號機相同的三色(白、藍、紅)示範塗裝。

    性能與技術

    RX-78鋼彈是繼RX-77鋼加農(ガンキャノン)後開發而成。它捨棄了前型機所採用的重火器固定裝備設計,轉而將武裝與防禦系統拆分為最低單位,以此提升靈活性,成為一台在對MS戰中能壓倒薩克的高機動性機體。此機專為能以單一型號對抗吉翁軍的所有機動戰士系列而設計,其裝甲材料沿用自RX-77,採用「月神鈦合金(ルナチタニウム合金)」。此外,裝甲結構還包含填充特殊樹脂與強化陶瓷的三層蜂窩式設計,成功實現高強度與輕量化的平衡。

    RX-78鋼彈的完成度極高,與MS-14傑爾古格(ゲルググ)並列為一年戰爭中性能最高的機動戰士。其性能遠遠超過後來量產的RGM-79吉姆(ジム),然而儘管設計上考慮到量產化,其高昂的成本仍使之難以量產。

    2號機的實戰歷程

    RX-78鋼彈的2號機在Side 7進行實用測試後,被搭載至「白色基地(ホワイトベース)」,並成為阿姆羅·雷(アムロ・レイ)的專屬座機。後來,2號機進一步接受了包括「磁性塗層(マグネット・コーティング)」在內的多項改造,部分性能達到與RX-78-3(G-3鋼彈)相同的規格。部分資料指出,這次升級使2號機的型號也更改為RX-78-3;另有資料記載,阿姆羅曾在此期間換乘過3號機。

    在一年戰爭中,2號機的活躍成為地球聯邦軍的希望象徵,並同時成為吉翁軍的恐懼來源。其結果是,RX-78鋼彈的名稱與其獨特的頭部設計獲得了特殊的意義,被稱為「鋼彈的魔力」,甚至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此影響還波及到了後續MS的開發方向,導致大量「鋼彈型」MS的出現。

  • 鋼坦克
    ガンタンク

    • Height15.6 m
    • Weight80 t
    • Pilotハヤト・コバヤシ

    型號:RX-75

    RX-75 鋼坦克(ガンタンク)是聯邦軍在「RX計畫」(後來統合為「V作戰」)中首個開發的機動戰士(MS)。其開發基於從吉翁公國軍秘密獲得的零散MS技術情報,並以對抗MS為目的的重戰車RTX-44為基礎打造而成。由於當時尚未實現雙足行走系統的實用化,因此鋼坦克沒有腿部,而是使用無限軌道行駛。其武裝以遠程攻擊與遠程支援火器為主。

    動力系統

    鋼坦克的主引擎位於下半身,搭載了由「滕姆重工(タキム重工)」製造的NC-4熱核反應爐。然而,關於其動力系統的具體設定存在多種說法:

    • 一種說法認為其使用8,000馬力的核反應爐與燃氣渦輪的混合動力;
    • 另一種說法則假設如果MS核融合爐無法成功搭載,將以燃氣渦輪引擎與燃料電池作為替代方案。
      無論哪種說法,由於輸出功率不足,鋼坦克無法使用光束武器。

    開發與改造歷史

    最初共製造了4台鋼坦克,其中2號機之後開始導入「核心區塊系統(コア・ブロック・システム)」,從而被正式歸類為MS。鋼坦克除了腹部的核心區塊駕駛艙外,頭部也設有砲擊手專用的駕駛艙,但可以通過核心區塊系統進行全機控制。

    鋼坦克在服役期間經歷了兩次改修,其最終型號被命名為RX-75-4。然而,由於機動性差以及近戰能力不足,鋼坦克被認為不適合量產,最終僅生產了8台後中止。然而,基於鋼坦克的設計經驗,聯邦軍去除了核心區塊系統,重新將其定位為重戰車,設計出了鋼坦克II(ガンタンクII)。

  • 鋼加農
    ガンキャノン

    • Height17.5 m
    • Weight70 t
    • Pilotカイ・シデン, ハヤト・コバヤシ, リュウ・ホセイ

    型號:RX-77-2

    RX-77 鋼加農(ガンキャノン)是基於一年戰爭期間「V作戰」開發的RX系列之一,其採用了與同系列的鋼彈(ガンダム)鋼坦克(ガンタンク)相同規格的核心區塊系統(コア・ブロック・システム)。

    開發背景與設計目標

    地球聯邦軍的首款MS「鋼坦克」是以下一代主力戰車(MBT)RTX-44為基礎臨時改造而成,雖然作為MS,它已經表現出一定的性能,但機動性不足等問題十分明顯。因此,在鋼加農的開發中,重點在於解決鋼坦克的機動性問題,並採用雙足行走的設計模式。當時聯邦軍正在開發雙足行走試作機「RXM-1」,鋼加農的設計便以其數據為基礎進行改良。

    鋼加農的裝甲材質採用了「月神鈦合金(ルナ・チタニウム合金)」,這也是後來鋼彈的裝甲材料。與鋼彈相比,鋼加農更注重裝甲厚度,設計上強調耐久性,因此並未裝備盾牌。其機體強度據說是吉翁公國MS的5至6倍。

    頭部設計相較鋼彈更加簡潔,因為其重點是砲擊戰,配備了更為複雜的感應器。「護目鏡型雙眼(ゴーグル型ツインアイ)」的結構設計在後來被應用於聯邦軍量產型MS「吉姆(RGM-79 ジム)」上。

    性能與武裝

    鋼加農的機動性達到了可以在地球重力環境下正常運行的水準。雖然因加強裝甲而導致重量增加,但依靠背部背包中的推進器(ランドセルスラスター),能夠實現跳躍和短時間的飛行。

    鋼加農的運用定位是與鋼彈和鋼坦克配合行動,作為中距離支援機體:

    • 鋼彈負責近戰;
    • 鋼坦克負責長距離支援;
    • 鋼加農則以肩部固定武裝提供中距離火力掩護。

    因此,鋼加農未配備用於近戰的光束軍刀,而是專注於支援性能。然而,由於採用了核心區塊系統,加上複雜的設計,其單機成本是薩克(ザク)的四倍。

    製造與實戰經歷

    鋼加農在初期試作型RX-77-1之後,製造了6台量產型RX-77-2,其中3台被送往Side 7進行測試。然而,在測試過程中,吉翁公國軍對Side 7發動強襲,導致2台鋼加農被毀,僅剩的1台被搭載至「白色基地(ホワイトベース)」繼續服役。

    後續影響

    鋼加農的設計理念,尤其是肩部固定武裝的中距離支援火器,成為後續多款機體的基礎。除了鋼加農的直系衍生機型,像鋼加農偵察機(ガンキャノン・ディテクター)G加農(Gキャノン)等具相似概念的機體也陸續登場,延續了鋼加農的設計精神。

  • 鋼球
    ボール

    • Height12.8 m
    • Weight17.2 t
    • Pilot地球連邦軍一般兵, ヒデン

    型號:RB-79

    這是基於太空作業用單人艙(Space Pod)開發的機體。雖然連邦軍的主力機動戰士ジム擁有高生產力,但由於數量有限,因此在高低搭配(High-Low Mix)的思想下,開發了廉價版本的MS以支援Gundam。然而,也有資料顯示,它在Gundam大量生產之前就已經實戰投入。

    由於其非人形的外觀,有時也被稱為機動裝甲(MA),但在連邦軍中,它被歸類為與Guntank相同的MS。這是因為連邦軍的MS開發一開始就分為兩個方向:雙足步行型和以無盡履帶或推進器移動的型式。然而,也有將其歸類為“移動艙(Mobile Pod)”的情況。它是根據Space Pod進行擴大設計,配備低反動加農砲的頂部砲塔,並加強了背部的推進器和裝甲。由於不搭載核反應爐,而是由燃料電池驅動,因此即使在不具備MS冷卻設施的艦艇上也可以操作。

    在宇宙紀元0079年6月,原型機完成並且同步進行測試和量產。民用產品的生產線也被重新利用,各生產基地和操作部隊的塗裝多種多樣,並且據說在不影響操作和任務的範圍內允許自定義的塗裝。此外,通過現地改裝,操作的規格和武裝也存在一些變化。除了作為Gundam的火力支援外,它經常單獨部署,也被搭載在Salamis級巡洋艦上,形成巡邏艦隊。在ソロモン和ア・バオア・クー攻防戰中,有1,200架參與,以Gundam 1架和此機2架為最小單位的戰鬥單位被大量投入。然而,由於是緊急生產的機體,損失也相當大。連邦軍士兵對其評價不佳,被戲稱為“圓形棺材”或“單眼標靶”。

    在一年戰爭結束後,它主要用於作業,有些被解除武裝並移交給民間使用。

  • 吉姆
    ジム

    • Height18 m
    • Weight41.2 t
    • Pilot シン, 地球連邦軍一般兵

    RGM-79吉姆(ジム)的早期生產型,是被稱為「前期生產型」的一系列機體。關於「吉姆(ジム)」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包括「Gundam type Mass-production model(鋼彈型量產機)」的縮寫,或「General Mobile-suit(通用型機動戰士)」,又或是「Gundam Model(鋼彈型)」[13][14]。為了快速恢復聯邦軍的戰力,相較於高成本的鋼彈,吉姆進行了徹底的成本縮減設計。由於設計簡單,吉姆衍生出了多種版本。

    開發背景

    在吉姆的開發過程中,8台RX-78鋼彈中的5台(1~3號機除外)作為開發基礎。儘管RX-78鋼彈的設計考慮了量產化,但由於單機成本高昂且製造耗時,開發更簡易的量產型成為必要[18]。原本聯邦軍計劃量產分為近距離戰、中距離戰與長距離支援的三種類型,但運用測試顯示近距離戰用MS性能最為優異,因此開發計劃最終改為以此類型為主流[19]。完成後的吉姆並非如鋼彈那樣的萬能型機體,而是以「標準化機體」為設計理念[19]。

    早期生產型可分為「前期型」與「後期型(實戰型)」兩種,部分資料將前者標記為RGM-79A,後者標記為RGM-79B。前期型是最初在賈布羅(ジャブロー)生產的42台,而後期型則對裝甲材料等細節進行改良,在加利福尼亞基地(キャリフォルニアベース)與賈布羅共生產了288台[20]。由於為了縮短生產周期及降低成本,前期型在基本設計上採取了許多臨時措施,因此常被批評為「粗製濫造」或「低劣品」。

    吉姆的開發過程中,使用了來自白色基地(ホワイトベース)於U.C.0079年11月抵達賈布羅前兩個月,透過補給部隊取得的戰鬥數據與運行資料。此外,也反饋了如RGM-79(G)陸戰型吉姆與**RGM-79(E)先行量產型吉姆(宇宙戰規格)等的實戰數據,最終在賈布羅與月神二號(ルナツー)以更低成本完成生產。吉姆通過降低發電機輸出功率與改變裝甲材質等簡化措施來壓縮成本。

    性能與實戰

    由於進行了多方面的簡化,吉姆的性能比RX-78鋼彈低了數個檔次,但與薩克II(ザクII)相比仍有一些優勢:薩克II的運行率為60%,而吉姆達到了80%,充分展現了聯邦軍在國力上的優勢。此外,吉姆複製了RX-78的戰鬥數據,使即使是初級駕駛員也能發揮一定程度的戰力。實戰中,吉姆通常以5台組成一個小隊,並搭配鋼球(ボール)進行支援作戰。聯邦軍通過集團戰術,成功擊敗了以單機作戰為主的吉翁軍機體。

    吉姆的總生產數至一年戰爭結束時達到了約「3800台」,在所有MS生產數中僅次於MS-06薩克II(含衍生型,共生產約4000台)。白色基地從Side 7出港時,吉姆的生產已經啟動,部分資料指出吉姆的全面量產開始於U.C.0079年10月。在一年戰爭中,薩克II大多數被毀,而吉姆有將近半數的機體存留。

  • 核心戰鬥機
    コア・ファイター

    • Height3.2 m
    • Weight6.8 t
    • Pilotアムロ・レイ

    型號:FF-X7

    核心戰機(コア・ファイター,Core Fighter)最初是隨著V作戰(V作戦)開發的一部分,被應用於地球聯邦軍的RX型機動戰士(MS),包括鋼坦克(ガンタンク)、鋼加農(ガンキャノン)鋼彈(ガンダム)。該機體由**哈比克公司(ハービック社)開發,其基本概念借鑑了早前設計的FF-6 TIN科德(TINコッド)戰鬥機。

    核心戰機原本是作為兼具逃生功能的駕駛艙膠囊而開發,但由於引入了新結構,且研究團隊從航空部門轉移至獨立開發部門,因此機體轉型為多功能戰鬥機。核心戰機可謂是MS的「核心」部分,但這也導致了在彈藥與燃料使用上的限制[5]。

    作為MS駕駛艙的核心戰機內置教育型電腦,能在MS本體受損時回收實戰數據,同時提升駕駛員的生存率,作為一種逃生裝置使用。駕駛艙中引入了鼓形模組(ドラムモジュール)結構,使其能同時適配MS與戰鬥機的操作。控制系統設置了兩套不同的操縱桿,分別對應MS模式與戰鬥機模式。機體內部搭載了兩具NC-3型核融合發電機。

    在FF-X7核心戰機中,002號機由鋼彈的駕駛員阿姆羅·雷(アムロ・レイ)駕駛。之後,以核心戰機為基礎,開發了分離與合體系統——核心區塊系統(コア・ブロック・システム),並進一步推出了結合G部件的G戰機(Gパーツ),以及充分發揮核心戰機作為戰鬥機能力的核心增幅機(コア・ブースター)。

  • G 裝甲戰機
    Gアーマー

    • Weight120 t
    • Pilotセイラ・マス, セイラ・マス

    長度 28m,寬度 18m。

    G裝甲戰機(Gアーマー,G-Armor)是將鋼彈(ガンダム)以仰躺姿態固定於G部件A與B(GパーツA, B)之間組合而成的重型轟炸機形態。由於使用了所有的部件,該形態也被稱為G全裝(Gフル)。為了適應鋼彈手臂空間的需求,G部件B側面的主翼與相關單元會進行旋轉並移動到後方位置。

    該形態的操縱較鋼彈簡化,火器管制可由鋼彈側進行操作。此外,根據阿姆羅·雷(アムロ・レイ)的描述,G裝甲的光束加農炮相較於鋼彈的標準配置輸出大幅提升,達到「鋼彈的3倍耐用」**的高效能水平。在與鋼彈分離時,G部件A與B會透過電腦控制自動合體。

    由於鋼彈的腹部在此形態下完全暴露,因此在實戰中產生了一種將鋼彈盾牌(ガンダムシールド)裝配於鋼彈雙臂來保護腹部兩側的方法。這不僅增強了裝甲防護力,還提升了整體機體的穩定性與飛行性能。然而,早期設計中,當執行脫離(Bolt-Out)時,右臂的盾牌會被丟棄,造成浪費。在動畫《機動戰士鋼彈》第27話與第28話中,阿姆羅提出將右臂的盾牌連接到左臂盾牌上的方案,實現雙層盾牌配置,該設計被成功採用。而在之前的第24話與第25話中,G裝甲於出擊時因左側面被擊中,右臂的盾牌遺失的情況下進行脫離的描寫,則顯示出設計上的不足。

  • 白色基地
    ホワイトベース

    • Height93 m
    • Weight32000 t
    • Pilotブライト・ノア

    地球聯邦軍所屬的飛馬級強襲登陸艦(ペガサス級強襲揚陸艦)的2號艦。在部分資料中,該艦也被分類為白色基地級(ホワイトベース級)的1號艦,並被描述為宇宙戰艦(SBB)、宇宙航空母艦(SCV)、宇宙攻擊空母(SCVA)、搭載MS的強襲登陸艦(LMSD)、或RX-MS用強襲登陸艦等多種類別。在小說版《機動戰士Ζ鋼彈》中,該艦的艦種被標記為強襲用重巡洋艦,這一分類被認為是最能表現「白色基地的存在意義」的艦種類別(相關細節在後述)。至於艦體的尺寸與重量,從過去以來就存在多種說法並未統一。

    作為聯邦的宇宙艦艇,該艦是首艘具備運用機動戰士(MS)能力的戰艦,並依據V作戰(V作戦)RX計劃(RX計画)進行設計,專為搭載如RX-78 鋼彈(ガンダム)、RX-77 鋼加農(ガンキャノン)、以及RX-75 鋼坦克(ガンタンク)等採用了核心區塊系統(コア・ブロック・システム)的MS機體。

  • G戰鬥機
    Gファイター

    • Pilot--

    是僅使用G部件A與B(GパーツA, B)組合而成的重型戰鬥轟炸機形態。在此形態中,G部件A的無限軌道會被收納至機體內部,以減少空氣阻力。據說,無限軌道具有長度與寬度皆可縮短的變形機構,以實現更加緊湊的配置。

    與吉翁公國軍(ジオン公国軍)德戴YS(ドダイYS)類似,G轟炸機也能作為次級飛行系統(Sub-Flight System)使用,其上部可搭載鋼彈(ガンダム)。在此情況下,G部件B側面的模組會旋轉並移動至前方位置,以適應鋼彈的裝載需求。

  • 原型鋼彈
    プロトタイプガンダム

    • Height18 m
    • Weight43.4 t
    • Pilotファレル・イーハ, タカシ・キタモト

    型號:RX-78-1

    本機的資材調達與調整由月神二號(ルナツー)負責,FCS(火控系統)及航電系統(アビオニクス)的開發在奧古斯塔基地(オーガスタ基地)進行,整體試作與實戰測試則於賈布羅(ジャブロー)完成。機體在設計時進行了徹底的輕量化,並在腰部與膝部設置了冷卻單元,以適應宇宙空間的戰鬥需求。此外,為了應對大氣圈突入,還配備了耐熱力場系統(耐熱フィールド・システム)。足踝的裝甲上則設置了多個狹縫狀的姿態控制推進器(バーニア)。

    在賈布羅進行出廠(ロールアウト)時,1號機的塗裝以黑色與銀色為主(亦被稱為「G-1白」),部分區域為紅色;而2號機則將1號機的黑色部分改為白色。之後,1號機在宇宙空間進行了為期3天的測試,此時1號機的頭部是與其他版本不同的「出廠型1號」(ロールアウトタイプ1),並使用了改良後的光束步槍(ビーム・ライフル)。然而,測試中發現發電機輸出不穩,無法支撐光束步槍的高出力使用。在以鹵獲的薩克II F型(ザクII F型)與兩架軍刀魚2型(セイバーフィッシュ)作為假想敵機進行模擬戰鬥時,因使用漆彈進行測試,1號機攜帶了薩克機槍(ザク・マシンガン)。

    測試結束後,1號機被移送至Side 7,其塗裝改為白、藍、紅三色配色;2號機則參考1號機的塗裝方案,改為銀(後改為白)、紅、紅三色。隨後,機體進一步進行了「去除冗餘設計」,並針對光束步槍進行了一些規格調整,最終改良為RX-78-2型,但塗裝未變。不久之後,包括3號機在內的機體塗裝被統一。

    本型號的核心區塊(コア・ブロック)最初搭載的是試作型核心戰機(プロトタイプ・コア・ファイター)1號機,後來很快換裝為完成型核心戰機(コア・ファイター)。

    1號機在Side 7的運用測試後便無相關記錄。有說法認為1號機在吉翁軍的奇襲中被破壞,但具體真相仍不明。

  • G-3 鋼彈
    G-3ガンダム

    • Height18 m
    • Weight47.2 t
    • Pilotジョルジョ・ミゲル, アムロ・レイ. セイラ・マス

    型號:RX-78-3

    3號機自初期即為RX-78-2規格,晚於1號機與2號機被搬入Side 7。其塗裝與當時的1號機相同,為三色配色(トリコロール)。關於吉翁軍對Side 7奇襲後3號機的去向,有以下幾種說法:

    1. 作為2號機的補修用零件供應機,被搭載至白色基地(ホワイトベース),隨後在奧德薩作戰(オデッサ作戦)前後被回收並移送至奧古斯塔研究所(オーガスタ研究所)]。
    2. 在Side 7受輕微損壞後被回收,並移送至月神二號(ルナツー)。
    3. 被駐外周哨戒的聯邦艦隊回收,將Side 7中的RX系列所有零件與部件一併帶回,並以此組裝出一台完整的3號機。其中,部分說法認為該機在與鋼彈NT-1(ガンダムNT-1)進行數據兼容與補全後,被送往宇宙。

    之後,3號機以實戰投放新人類(ニュータイプ)為目標,導入最新技術,並作為同型改修機進行性能強化。在星一號作戰(星一号作戦)期間,作為2號機的雛型或測試平台,搭載了磁力塗層(マグネット・コーティング)。此外,其熱核反應爐的雷射加速器被更換為新型設備,運動性能達到2號機的兩倍。同時,為考慮性能平衡,推進器(スラスター)也進行了強化,並搭載了新型的教育型電腦。經過這些改修,3號機的型號被改為RX-78-3。

    此外,在此期間3號機的塗裝以灰色為主,但根據不同資料記載存在多種塗裝樣式,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部分塗裝為淡紫色的版本。這些差異被認為是改修期間進行塗裝調整的結果。

  • 鋼彈4號機
    ガンダム4号機

    • Height18 m
    • Weight42.6 t
    • Pilotルース・カッセル

    型號:RX-78-4

    4號機最初式用於開發「吉姆」(ジム)的原型機。然而,聯邦軍為了攻略所羅門(ソロモン)和阿·巴瓦·空(ア・バオア・クー),進而侵攻吉翁本國,決定將其與5號機一同改裝為宇宙戰規格。本機以RX-78-2的規格為基礎(標配磁力塗層),更換了背包(ランドセル),並增加了推進器(スラスター)和燃料罐(プロペラント),使機動性提升了約40%。

    作為選配裝備,本機可在雙肩安裝結合推進器與燃料罐的複合燃料罐單元(コンポジ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並在背包追加燃料罐,以延長運作時間,適應如要塞攻略戰等長時間戰鬥需求。然而,基於成本考量以及替代駕駛艙彈射機構(コックピットの射出機構)的完成,核心區塊系統(コア・ブロック・システム)未被採用。為此騰出的空間被用於安裝冷卻系統,進一步強化發電機,從而支持更強大的光束兵器使用。

    4號機為了裝備Mega光束發射器(メガ・ビーム・ランチャー),對發電機與冷卻系統進行了更大幅度的強化,因此胸部進氣口(インテーク)的設計與5號機不同[99]。然而,能源CAP的容量不足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仍處於調整階段。塗裝以白色與灰色為主,部分區域為藍色,進氣口與推進器等細節則塗有黃色。機體駕駛員為露絲·卡瑟爾中尉(ルース・カッセル)。

  • 鋼彈5號機
    ガンダム5号機

    • Height18 m
    • Weight42.9 t
    • Pilotフォルド・ロムフェロー

    型號:RX-78-5

    5號機最初「吉姆」(ジム)的原型機,隨後進行了與4號機幾乎相同的改裝。其塗裝也與4號機相似,但原本4號機的藍色部分在本機上改為紅色。機體的駕駛員為佛爾德·羅姆費洛中尉(フォルド・ロムフェロー)。

  • 鋼彈6號機
    ガンダム6号機(マドロック)

    • Height18 m
    • Weight47.3 t
    • Pilotエイガー

    型號:RX-78-6 / RX-78-G6

    6號機最初作為「吉姆」(ジム)的原型機,隨後根據2號機所獲得的數據進行重新設計。為了彌補光束步槍(ビーム・ライフル)耗盡能量後,直到重新充能前火力不足的缺陷,本機的改修重點放在固定武裝的強化上。

    背包(ランドセル)更換為搭載加農炮大型裝備,腿部則追加了可變式推進器(可変スラスター)。塗裝以白色為基調,並以深藍黃色進行分色處理。根據不同媒體的表現,攝影目標(カメラアイ)的顏色有所不同,在《吉翁前線》(ジオニックフロント)中為紅色,而在其他媒體中則是綠色

    開發責任人與駕駛員皆為艾加少尉(エイガー少尉)。

  • 夏亞專用薩克
    シャア専用ザク

    • Height17.5 m
    • Weight74.5 t
    • Pilotシャア・アズナブル

    型號:MS-06S

    出現在動畫《機動戰士鋼彈》中的機體,其詳細設定最早由《GUNDAM CENTURY》賦予。型號編號為MS-06(S) 或 MS-06s,首次出現在劇場版《機動戰士鋼彈》第一作的宣傳冊中。該機體亦被稱為「夏亞專用薩克(シャア専用ザク)」、「薩克II(夏亞·阿茲納布爾專用機,シャア・アズナブル専用機)」以及「指揮官用薩克」、「指揮官型薩克II」等,有時也僅簡稱為「薩克II」。由於其他型號(如F型、F2型、FZ型)亦可加裝刀刃天線作為「指揮官機」,為區分機體型號,本文中以「S型」作為括號標記的形式進行識別。

    開發背景

    S型是應中隊長級[160]的優秀駕駛員需求所開發的機體[109]。原計畫是基於C型開發高機動型(R型),但因改良項目過多導致生產效率低,在開戰前被擱置,改為生產S型。S型被視為「基於R型設計理念,使用F型設備生產」的先行試作機,並作為技術測試機,用於測試提升機動性能的技術。

    設計與性能

    S型以F型為基礎進行開發(部分資料認為以C型為基礎]),推進引擎的輸出提升了30%[,並使用特殊材料強化機體結構。外觀上與F型幾乎相同,但內部零件多為特殊規格,整體性能提升約20%。S型在保持各單元規格的基礎上進行高性能化,零件的選材經過嚴格挑選,與F型的零件共享率高達80%至90%,且可互相替代。裝甲材料的組成和結構也有所改善。儘管性能高,但因操作複雜導致新手難以駕駛,否則可能無法完成正常的作戰行動。此外,雖然機動性提升,但F型駕駛員認為稼動時間更短的看法實際上是誤解,因為熟練駕駛員通過合理調整推進器使用頻率,可以延長戰鬥時間。

    S型可不加額外裝備,直接適應大氣層內外環境,作為一種高級機體展現其高端定位。

    開發與運用

    S型的開發主要在格拉納達的實驗場進行,其中包括模擬對MS戰的測試。經過兩週試驗,許多部件的微調和改裝開始進行。A型量產稍晚後,首批俗稱「初期型」的機體出現,這些機體在腿部側面增設副推進器,雖然腿部的總體輪廓未變[53]。但在實戰數據顯示,腿部推進器對於姿態控制和機動能力的提升均有顯著效果,因此專用火箭引擎得以完成。此後,根據改良方案開始進行正式量產。大部分S型於0078年後半(即一年戰爭爆發前後的4-5個月)集中生產與部署。

    與FS型一樣,為保密起見,S型僅在吉翁本國生產,並在開戰初期偽裝為F型運用。最終約生產了100架,並在一年戰爭初期創下輝煌戰績。S型主要分配給指揮官使用,因此也被稱為「指揮官用薩克」,但這僅為通俗名稱,並非正式名稱。

  • 夏亞專用傑爾古格
    シャア専用ゲルググ

    • Height19.2 m
    • Weight42.1 t
    • Pilotシャア・アズナブル

    型號:YMS-14/ MS-14S

    在《機動戰士鋼彈》劇中,夏亞·阿茲納布爾(シャア・アズナブル)大佐所駕駛的機體是本機。由於該機體未裝備B型或C型背包,為基本規格版本,因此被稱為「MS-14S 指揮官用傑爾古格」(MS-14S 指揮官用ゲルググ)以作區分。部分資料中也將本機稱為「YMS-14A」。塗裝風格與以往的夏亞專用機幾乎一致。

  • 吉翁克
    ジオング

    • Height17.3 m
    • Weight151.2 t
    • Pilotシャア・アズナブル

    型號:MSN-02 / MS-16X / MS-X16

    在一年戰爭末期,吉翁公國軍為了將新人類(ニュータイプ)作為武器投入戰場,計劃開發搭載精神感應系統(サイコミュ・システム)的MS(機動戰士)。該計劃以臨時型號「MS-16X」獲得批准,並先行賦予了「吉翁克」(ジオング)的名稱。關於此名稱的由來,有以下幾種說法:其一是意圖將「吉翁」(ジオン)的名號冠於終極MS上,以激勵公國人民士氣;其二是基於吉翁公國「新人類覺醒」的基本理念,將其作為該理念的象徵MS進行開發[9];其三是希望本機成為公國軍的次世代MS代表。

    開發背景與測試

    關於精神感應系統的試作,為了同時收集數據與測試米加粒子炮(メガ粒子砲),吉翁公國準備了三種母機:中型戰鬥機、MA布勞·布羅(ブラウ・ブロ)、以及用於精神感應測試的薩克(サイコミュ試験用ザク,後改裝為精神感應高機動試驗型薩克)。其中,用於精神感應測試的薩克與本機的開發,均以「主教計劃」(ビショップ計画)為代號,在總帥直屬的本國防空本隊誘導武器開發部門的管理下進行。

    設計特徵

    本機搭載多達13門米加粒子炮,為此反應爐被大幅大型化,輸出設計達到普通MS的3.8倍。由於設計為純粹的宇宙戰用途,通常不搭載步行裝置(腳部),而是改為裝配可變式主火箭引擎。若需要進行地面戰鬥,可更換為陸戰用步行單元,主推進系統則會轉換為腰部大型化裙甲內的高推力引擎。

    隨著精神感應高機動試驗型薩克的數據收集進展,本機被正式賦予型號「MSN-02」。然而,隨著A級新人類拉拉·蘇(ララァ・スン)的出現,以及無線誘導精神感應系統的成功完成,本機的開發被迫中止,僅留下部分專案團隊。尚未完工的本機被移交至阿·巴瓦·空(ア・バオア・クー)本國防空隊的工廠內保存,繼續作為一般士兵用的研究對象。

    實戰與後續命運

    儘管缺乏適合操作其精神感應系統的駕駛員,本機仍完成了宇宙戰與Mega粒子炮的實用測試。在阿·巴瓦·空攻防戰中,處於可運行狀態的三台原型機中,1號機由夏亞·阿茲納布爾(シャア・アズナブル)駕駛並參與實戰。剩餘的2號機與3號機據傳在工廠內因損壞或被摧毀而失蹤。其中,後來於戰後調查中發現的擱置機體被確認為2號機。

  • 夏亞專用茲寇克
    シャア専用ズゴック

    • Height18.4 m
    • Weight65.1 t
    • Pilotシャア・アズナブル

    型號:MSM-07S

    將茲寇克以粉紅色的深淺不同進行塗裝,成為夏亞的專用機。在賈布羅重燃「紅色彗星」的傳說。與鋼彈進行了旗鼓相當的戰鬥,但最終因右臂被切斷而撤退。

  • 薩克 II
    ザクII

    • Height17.5 m
    • Weight58.1 t
    • Pilotジオン公国軍一般兵士

    型號:MS-06

    吉翁公國軍(ジオン公国軍)MS-05 薩克I(ザクI)完成開發並投入實戰後,對熱核反應爐進行升級,並引入基於管道的冷卻系統,開發出新型機MS-06 薩克II(ザクII)。MS-06與MS-05相比,進行了全面重新設計,由於完成後的形狀與前型不同,因此被賦予了全新的型號編號。

    MS-06 薩克II的首批量產型為A型,但該機生產數量較少,隨後生產的是作為主力機的C型,並於開戰初期投入運用。而在外觀上與C型相同,但生產數量最多的型號則是F型(MS-06F)。

    在宇宙世紀0079年1月的一年戰爭(One Year War)開戰後,MS-06參與了英國作戰(ブリティッシュ作戦),並在一週戰爭時期投入A型、C型和F型機型。然而,在英國作戰中參與的MS-06部隊,由於需要長時間背負冷卻劑槽進行作業,成為聯邦軍的主要擊墜目標,導致吉翁軍損失了大量優秀的駕駛員。

    在一年戰爭期間,MS-06 薩克II的生產數量,包括派生機型在內,是聯邦與吉翁雙方軍隊中最高的。關於總生產數量,存在多種說法:在《GUNDAM CENTURY》中,包括薩克I在內的生產數約為8,000台,其中F型以3246台的數量居首。而根據萬代發行的《B-CLUB》第70期,薩克系列派生機型的總生產數量約為4,000台,僅次於聯邦軍吉姆(ジム)系列的3800台派生機總生產數。

     

  • 古夫
    グフ

    • Height18.7 m
    • Weight58.5 t
    • Pilotランバ・ラル

    型號:YMS-07B / MS-07B

    吉翁公國軍為了應對獨立戰爭期間的地球侵略作戰,基於「薩克II」(ザクII)F型的設計開發出了改良型的「陸戰型」(J型),但由於汎用型薩克II的基本設計中存在許多無法刪除的限制,導致性能達到了極限。為此,吉翁尼克公司(ジオニック社)在持續生產J型的同時,開始著手開發全面改良的全新陸戰用MS。此外,吉翁軍預測聯邦軍也將開發自己的MS,為了應對未來的MS對抗戰,本機也將這一點納入了設計考量。

    新機體基於薩克II的基本設計,但徹底追求「陸戰專用MS」的設計目標,新造零件的比例超過了60%。由於地面環境中冷卻效率較差,因此對散熱器進行了大型化設計,並減少了火箭燃料儲存槽的容量,同時省略了無重力區域運行用的磁力裝置。此外,受南極條約的影響,機體裝甲提升了防護性能,但對抗輻射能力則有所降低。針對格鬥戰需求,進行了部分強化,但為避免過度重裝甲,盾牌僅作為可選裝備。

    試作1號機(YMS-07A)便配備了極具特色的雙肩尖刺裝甲與頭頂刀刃狀天線,而到了試作3號機(YMS-07B),新增了雙臂固定武裝,並對外裝進行了整理,形成了後來廣為人知的「古夫」(グフ)外觀。藍巴‧拉爾(ランバ・ラル)所駕駛的正是這台YMS-07B。

    古夫於宇宙世紀0079年初(戰爭開戰不久)被正式採用為制式機型[9],並量產化為「MS-07B」。其量產作業採用了月面格拉納達基地與北美加州基地的薩克II J型生產線,進行轉換。實戰部署則從3月18日的「第三次地球降下作戰」開始,主要配備於北美與亞洲地區。然而,由於機體武裝與性能高度專注於近接戰,操作難度較高,對熟練駕駛員需求高,加上運用成本高昂,因此從「敖德薩戰役」後開始縮減生產線,而「德姆」(ドム)的登場更進一步影響了古夫的生產規模。古夫的具體生產數量不明,但據說並不多。有傳言稱,在一年戰爭後期,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月面決戰,曾有針對古夫的宇宙用改造計畫。

    儘管古夫因泛用性不足及其特化設計而未能成為主力機型,主力機的地位最終由更易操作且移動速度更高的「德姆」所取代。然而,仍有部分王牌駕駛員喜愛古夫的垂直方向機動性能(如跳躍能力),因此即使在德姆登場後仍持續使用本機。

  • 德姆
    ドム

    • Height18.6 m
    • Weight62.6 t
    • Pilotガイア, オルテガ, マッシュ

    型號:MS-09 / MS-09B

    因為薩克(ザク)和古夫(グフ)這類MS在重力環境下的部署中面臨著重大問題,像是這些MS的移動主要依賴步行或車輛運輸,但展開速度過於緩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曾開發過目標為實現MS自主單獨飛行的「古夫飛行試驗型」,但最終以失敗告終。此計畫後來轉向與「古夫」協同運用的輔助飛行系統「德戴YS」(ド・ダイYS)來解決部分問題。

    為了根本性解決這一困境,吉翁的「茲馬特公司」(ツィマット社)開始開發利用氣墊船技術的MS。起初曾構想過純粹以氣墊船為基礎的設計,但由於無法滿足必要的武器搭載量而被否決,最終採用了推力更高的「熱核噴射引擎」,並結合氣墊船技術來實現高速移動。

    此計畫初期的設計風格與高機動型薩克II(R-2型)相近,但在試作機的調整過程中,其機體比例被重新修改。為避免在高速移動中出現由於偏重裝備(如大型盾牌)所造成的額外動量,機體的設計方向改為在強化裝甲的同時,確保左右對稱的平衡性。此外,為配合高速移動裝備(如各種推進器)所帶來的結構需求,內部骨架的堅固性被要求超越既有機體的水準。然而,這些改進導致了自重的顯著增加,這點在設計階段就已被確認。茲馬特公司導入的技術和概念具有相當的獨創性,加上優異的維護性,為其後來被採用為宇宙戰用MS提供了技術基礎。

    開發緊湊型熱核噴射引擎的過程困難重重,直到戰爭開戰後半年多,原型才得以完成。隨後,為機體內部安裝了各部推進器與動力管路,並對裝甲形狀進行了氣動學上的調整。數週後,該機體被正式採用,並在月面「格拉納達基地」與北美的「加州基地」投入生產。本機雖然是以「局地戰用MS」為設計定位,預計在限定的作戰範圍內運用,但因性能優異,也被廣泛作為取代古夫的主力機型。

    其標準塗裝以黑色與淺紫色為基調,胸部塗裝為灰色,單眼周圍及裝甲內側為紅色。據說這種配色是延續了首次接收本機的「黑色三連星」(黒い三連星)的專屬塗裝,但實際上早在量產前便已決定此配色。一些研究者指出,這只是當時媒體的揣測,隨後被誤認為既定事實。

  • 吉昂
    ギャン

    • Height19.9 m
    • Weight52.7 t
    • Pilotマ・クベ

    型號:YMS-15

    此機體由茲馬特公司(ツィマット社)基於吉翁公國軍在一年戰爭後期推動的「第二期主力MS開發計畫」所設計與開發。最初以型號 MS-X10 進行開發(另有部分資料認為其原型可能是與薩克競爭的早期機型),目的是為了應對地球聯邦軍即將投入的RX系列MS(特別是鋼彈),設計重點放在具備高度白兵戰能力的機體。

    在一年戰爭中期,吉翁公國軍提出了新一代主力空間戰用MS的三大候選方案,分別是高機動型薩克II(R-2型)里克·德姆(Rick Dom)MS-11(傑爾古格)。然而,由於聯邦軍RX系列MS的出現,軍方追加了「能攜行光束武器的MS」需求,因此傑爾古格從MS-11轉換為MS-14,並與本機形成競爭。

    在競爭結果中,本機的運動性能獲得了高度評價,但在空間戰鬥能力與汎用性方面稍遜一籌,同時也無法滿足光束步槍驅動的需求,最終綜合性能較優的傑爾古格被制式採用。不過,有資料指出,從一開始傑爾古格便是計畫的主要目標,本機的競爭更像是一場「儀式」而已。

    儘管本機在競爭中失利,傑爾古格的推進器等技術卻採用了茲馬特公司的技術。茲馬特公司開發本機與自家的傑爾古格技術對抗,其用意被認為相當神秘。然而,當時吉翁公國的MS開發中,技術交流幾乎是強制性的,技術與人員被全面動員,因此嚴格說來,本機是否完全屬於茲馬特公司開發仍有爭議。

    本機側重於近接戰鬥設計,據部分資料記載,這是基於在里克·德姆等重裝備MS的火力支援下,突入敵陣並引發格鬥戰的戰術思想。另一說法則將里克·德姆定位為「對艦攻擊機」,而本機被視為「對MS戰鬥機」,這樣的運用構想也可能在競爭過程中被提出]。然而,吉翁公國軍並未採納這種結合不同功能MS的聯合作戰理念。關於本機的生產數量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僅生產1台,另一說為生產3台],但至少有一台被改造為馬·克北(マ・クベ)大佐的專用機,並參與了實戰。

    雖然在競爭中敗北,但本機在對MS作戰上的優秀性能仍受到部分吉翁技術人員的高度評價。在「佩茲恩計畫」(ペズン計画)中,本機與傑爾古格的技術被融合,開發出了 加爾巴迪α(ガルバルディα)。此外,安納海姆電子公司(アナハイム・エレクトロニクス)在鋼彈開發計畫初期的後續方案中,也以本機的設計為基礎,開發出了新型鋼彈「鋼彈開發試驗0號機」(エンゲージゼロ)。甚至在後來的新吉翁軍中,本機的設計思想仍被延續至 R·查加(R・ジャジャ)等機體的開發中。

  • 艾爾美斯
    エルメス

    • Height47.7 m
    • Weight163.7 t
    • Pilotララァ・スン

    型號:MAN-08 / MAN-X8 / MA-05E

    一年戰爭末期,吉翁公國軍以「布勞·布羅」(ブラウ・ブロ)的技術為基礎,開發出這款新人類(NT)專用MA 的首款實戰型機體。相比「布勞·布羅」,本機體積更加小型化,重量更是降低至原本的約十分之一,大幅提升了作為機動兵器的完成度[13]。此外,公國軍開發的新人類專用MS與MA大多採用有線式遠端誘導武器,但本機則採用了無線式系統,被譽為新人類用武器的「究極形態」[14]。

    由於機體控制與火力系統完全依賴精神感應系統(サイコミュ),因此駕駛艙內部僅保留必要的操作裝置,主要由各種控制面板構成。此外,為了減輕高G加速對駕駛員的負荷,機體配備了高性能的緩衝裝置。機體正面由厚重的裝甲板覆蓋,為了不在裝甲上留下弱點,機體搭載的推進器數量被限制至宇宙用機體的最低限度,並透過輔助陀螺儀(ジャイロ)進行姿態控制。另外,本機的上部可以分離,作為緊急彈射駕駛艙系統使用。

    起初,弗拉納岡博士(フラナガン博士)並未將本機及其「比特」(ビット)武器系統設計為對MS戰用兵器,而是用於從敵方探測不到的超遠距離(アウトレンジ)對聯邦艦艇進行單方面的打擊。然而,在首次實戰測試中發現,從超遠距離操控比特會對駕駛員造成極大負擔,因此調整了操作範圍,以降低駕駛員的負荷(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吉翁公國當初對新人類專用機的預期未能達成)。隨著無法實現遠距離打擊,本機的運用也不得不納入對MS戰鬥的考量,而這正是比特實現「全方位攻擊」(オールレンジ攻撃)的契機。

    最終,儘管本機在戰鬥中被摧毀,但其遠端操作火砲所創造的「全方位攻擊」模式,成為推動新人類專用機進入下一階段的起爆劑。

  • 亞凱
    アッガイ

    • Height19.2 m
    • Weight91.6 t
    • Pilotアカハナ

    型號:MSM-04

    這是一款屬於吉翁軍的水陸兩用MS之一。原本本機的開發是始於MS-07「茲寇克」(ズゴック)之後,但由於茲寇克經過多次改良導致進度延遲,相對地,本機因為能夠轉用MS-06「薩克」(ザク)的零件而率先完成。

    本機由位於加利福尼亞基地的吉翁尼克公司(ジオニック社)負責生產。由於為了簡化機體採購流程,無法新製發電機,因此本機採用了兩具薩克(ザク)用的熱核反應爐並列安裝於機身內部。作為一款水陸兩用機,本機被定位為簡易量產型,且大量零件來自薩克。與體型相近的「葛克」(ゴッグ)相比,本機在生產效率與運行成本上更具優勢。此外,這是第一款採用雙人座設計的MS,除了用於水陸兩用MS(機動戰士)的訓練機之外,還因為其低排熱特性,較不易被熱感測器捕捉,適合執行偵察任務。為了提升隱匿性,外裝塗有吸收電波和紅外線的塗料,加上簡單的機體外型設計,使其在聲納上與鯨魚難以區分。操縱感接近於MS-06薩克,駕駛艙艙門採用升降機形式設計。此外,操作系統基於MS-06M 薩克M 的系統進行改良。

    本機還兼具作為重視搜索功能的水陸兩用偵察機的特性,參與過多項不同的作戰任務。其機動性能即使與陸戰型MS相比也毫不遜色,並因其在濕地等地形的陸上性能表現優異,成為「裘亞凱」(ジュアッグ)與「亞克凱」(アッグガイ)等機體的開發基礎。

  • 舊薩克
    ザクI

    • Height17.4 m
    • Weight50.3 t
    • Pilotガデム, ジオン公国軍一般兵

    型號:MS-05B

    薩克I(ザクI)是吉翁公國軍為了準備對地球聯邦軍的獨立戰爭,應對米諾夫斯基粒子(ミノフスキー粒子)影響下的有視界領域戰鬥所開發的新型戰鬥兵器。吉翁公國軍採用吉翁尼克公司(ジオニック社)的ZI-XA3作為機動戰士(MS)MS-01,並命令進一步開發實戰型[4][注1]。對此,吉奧尼克公司提出了YMS-05A「薩克I」(ザクI)。同時,茲瑪特公司(ツィマット社)開發了大推力機EMS-04「茲達(ヅダ)」,並在宇宙世紀0075年舉行了制式採用選拔測試。儘管茲達在性能上壓倒薩克,但由於測試飛行期間發生事故,最終穩定性更高的薩克被採用。

    薩克I的開發工作由從吉奧尼克公司調往吉翁公國軍的艾略特·雷姆少校(エリオット・レム少佐)負責。經過初期生產型MS-05A的開發,實戰用的後期生產型MS-05B進入量產階段,總計生產了820台。

    薩克I在設計初期便暴露出多項缺陷,例如動力管路完全收納於裝甲內部帶來的非效率性,以及發電機(ジェネレーター)輸出功率不足等問題。隨後,通過改良開發出了全面提升性能的MS-06「薩克II」(ザクII)。因此,在一年戰爭爆發時,薩克I已經成為二線級兵器。然而,由於薩克II的配備數量不足,生產出的幾乎所有薩克I都參加了實戰。隨著薩克II的普及,薩克I逐步被轉用於補給等二線任務。但即使在戰爭後期,仍有許多老練的駕駛員繼續使用薩克I,其在最終決戰阿·巴瓦·空(ア・バオア・クー)中與新型機一同參戰。此外,為了填補地面戰線MS數量的不足,薩克I也被大量投入地面作戰。

    薩克I的標準塗裝以綠色和深藍色為基調。

  • 葛克
    ゴッグ

    • Height18.3 m
    • Weight82.4 t
    • Pilotコーカ・ラサ, マーシー, ジオン公国軍一般兵

    型號:MSM-03

    在吉翁公國中,為地面戰開發的 MS-09德姆(ドム)受限於其核反應爐輸出功率,無法使用光束武器(如Mega粒子砲)。為了提升反應爐的輸出,需要提高其冷卻能力,而最有效的冷卻方法是使用冷卻水。因此,宇宙世紀0078年11月,吉翁公國向 MIP公司茲馬特公司(ツィマット社)下達了開發能利用海水進行冷卻的水陸兩用MS的訂單。

    水陸兩用MS不僅能操作Mega粒子砲,還能在海中自行航行到達目標,具備在無前線基地支援的情況下執行作戰的能力。基於水中運行的需求,機體設計考量了水的阻力,頭部採用了圓潤的流線形設計,武裝也以內裝式為主。

    開發背景

    本機與 MSM-02水中實驗機 進行競爭開發,開發過程中有許多地球圈出身的技術人員參與,並融入了從 MSM-01(MS-06M)薩克·海洋型 所獲得的新材料數據。隨後,茲馬特公司完成了1號原型機,並在吉翁公國的度假殖民地「海」中進行初步測試,隨後降落地面繼續測試。本機的先行型與MSM-02皆進行了小規模量產,但在兩個月後,生產線集中於後期型。本機於宇宙世紀0079年3月開始量產,並於5月部署至地中海和墨西哥灣一帶投入實戰。

    性能特性

    本機在水中可長時間活動,採用「水流噴射引擎」作為推進方式,該引擎利用機體胸部結合部吸入水,經由核反應爐高熱蒸發後噴射推進。

    與其他MSM系列相同,本機採用了可伸縮蛇腹式多重關節結構(Flexible Bellows Limbs),該設計不僅能降低水中阻力,還能提升以爪進行格鬥戰的靈活性。此外,這種機構允許雙臂與雙腿在水中時收納,進一步減少水的阻力。

    陸上性能

    在陸地上活動時,本機依靠內部壓艙水箱儲存冷卻水,因此活動時間僅限於1至2小時。由於冷卻系統的限制,反應爐難以長時間支持陸上作戰。同時,因機體重量較大,難以實現靈活的動作。但其耐壓設計在近接戰中提供了足夠的防禦力。儘管活動範圍受限於海洋與河川地區,本機在裝甲與動力上遠超薩克,可用於對聯邦軍的據點進行破壞,並在上陸作戰中發揮重裝甲的優勢。

    戰術應用

    本機因其水中高效的活動能力,成為吉翁軍在河川、海洋地區進行破壞與侵略的利器,能利用水域迅速接近敵軍,進行有效打擊,同時也在上陸作戰中作為突破口的重要戰力。

  • 茲寇克
    ズゴック

    • Height18.4 m
    • Weight65.1 t
    • Pilotジオン公国軍一般兵

    型號:MSM-07

    茲寇克是一種注重陸地戰鬥的水陸兩用MS,配備了空冷和水冷的散熱器,並搭載了化學燃料火箭用於跳躍,除了核熱水流噴射。此外,為了應對對空戰鬥以及航空和水上搜索,其設計進行了調整,以彌補葛克的不足。在同一時期,每台機器的規格都超過了地球聯邦軍當時量產的MS。

    茲寇克被部署在各個潛水部隊中,參與強擊和登陸行動,是MSM系列中戰鬥力最強的機體,一些駕駛員甚至在戰鬥中取得了超越薩克的戰績。在後期,生產轉向經過改進的MSM-07S,提高了反應爐輸出、改善了機動性,並改變了裝甲材料。

    儘管擁有高性能,但操控性較差,且由於與葛克缺乏零部件兼容性,因此成本較高。

  • 索克
    ゾック

    • Height23.9 m
    • Weight167.6 t
    • Pilotボラスキニフ

    型號:MSM-10

    這是一款搭載超大型熱核反應爐的重型MS。生產工作在加利福尼亞基地(キャリフォルニアベース)進行。作為一年戰爭時期的MS,本機具備驚人的發電機輸出功率與多達9門的Mega粒子炮(メガ粒子砲),但代價是機體過度肥大化。據說為了應對敵軍的包圍攻擊,本機採用了前後對稱結構,但也有人認為此設計是為了彌補因重量過大導致的機動性下降。

    作為MSM系列中非常特異的機體,「索克」(ゾック)雖然擁有手足,但腿部實際上是大型火箭引擎,無法進行雙足步行。因此,本機的移動方式是以跳躍飛行為主。另一方面,本機配備了一個被吉翁公國軍士兵稱為「喙」(クチバシ)的整流罩,其展開角度可根據速度與軌道進行調整,在水中航行時的整流效果在所有水陸兩用MS(機動戰士)中名列前茅。憑藉這一特性,索克被俗稱為「局地專用Mega粒子移動砲座」,作為移動火力支援機體,定位於MA構想確立之前的過渡期設計。因此,本機與「格拉普羅」(グラブロ)一樣,其生產設備設置於艦艇用設施。本機的主要任務是在米諾夫斯基粒子(ミノフスキー粒子)散佈環境下作為浮動火力平台,支援友軍的登陸作戰。

    本機的量產計劃曾被敲定,但最終僅製造了3架試作機,其中只有2號機參與了實戰。其餘1號機與3號機被配屬至北大西洋艦隊的潛水艦「魔鬼魚」(マンタレイ)。1號機在運輸途中遭到地球聯邦軍的反潛攻擊機襲擊,與潛水艦一同被摧毀。至於3號機,據說曾被回收,但尚未有確切證據。

  • 里克・德姆
    リック・ドム

    • Height18.6 m
    • Weight43.8 t
    • Pilotバタシャム, ケリィ・レズナー

    型號:MS-09R

    MS-09「德姆」(ドム)的宇宙戰規格機。

    由於吉翁軍在「一週戰爭」與「魯姆戰役」中損失了大量的駕駛員與薩克機體(ザク),加上因地球降下作戰而將許多薩克調往地面作戰,導致吉翁宇宙軍面臨兵力不足的情況。因此,德茲爾‧薩比(ドズル・ザビ)提出申請,並啟動了本機的開發計畫。由於薩克II F型的後繼機開發進度延遲,剛完成的德姆被迅速改裝為宇宙規格型,並在短短兩個月內完成開發[7]。

    本機被視為新一代主力空間戰用MS的候選之一,這一計畫在收到RX-78的情報後被提出,與本機同時提交計畫的還包括高機動型薩克II(R-2型)、MS-14與MS-15等。然而,RX-78的出現使得吉翁宇宙軍對新一代主力MS提出了增配光束武器的需求,因此新主力機的開發計畫被推遲,而本機因生產效率高而被率先導入。在此過程中,本機曾與吉翁尼克公司(ジオニック社)的高機動型薩克II(R-2型)競爭,但由於茲馬特公司(ツィマット社)的本機僅需將德姆的裝備改為宇宙規格即可完成,加上生產性與總體性能的優勢,本機最終成功獲得採用。

    本機相較於地面用的德姆,主要強化了腿部與腰部的推進器,但外觀上幾乎沒有明顯差異。作為宇宙用MS,本機在MS-14A完成之前,暫時作為吉翁軍的主力空間戰機而活躍。

  • 傑爾古格
    ゲルググ

    • Height19.2 m
    • Weight42.1 t
    • Pilotアナベル・ガトー, マサイ・ンガバ, ディドー・カルトハ, エロ・メロエ他

    型號:MS-14A

    在一年戰爭初期,薩克II(ザクII)是吉翁軍主要的空間戰用MS。然而,隨著戰爭進入中期,地球聯邦軍的MS情報開始流入,吉翁軍便著手制定新一代主力機的開發計畫。為了應對聯邦軍的MS,吉翁克公司(ジオニック社)提出的XMS-11計畫被暫時批准,這也成為日後開發「格魯古」(ゲルググ)的起源。XMS-11計畫承襲了聯邦軍RX系列的概念,包括標準配備光束武器以及分離式裝甲設計。在此階段,其他幾個次期主力機的方案也被提出,例如性能提升版的薩克II、宇宙規格化的德姆(即「里克·德姆」Rick Dom),以及後來被稱為「吉恩」(ギャン)的機體。不過,MS-11仍然是主要目標,其他方案僅作為過渡性應用。

    由於MS-11的開發進度延遲,開始出現以「里克·德姆」為暫時主力機的提案。為了與之競爭,吉翁克公司改進了之前停止生產的MS-06R-1A,開發出「MS-06R-2 高機動型薩克II」(R-2型),並搭載了為MS-11設計的發電機。然而,儘管MS-06R-2在部分性能上超越了力克·德姆,但整體性能仍稍遜一籌,因此在MS-11完成之前,里克·德姆被採用作為過渡的主力機。隨後,MS-06R-2的技術被回饋至MS-11的開發過程中。然而,在開發過程中,MS-11的編號被轉移至其他宇宙戰用機體,其正式編號也更改為MS-14。

    本機的基本設計由吉翁克公司負責,推進系統(包括推進器與熱核反應爐)由茲馬特公司(ツィマット社)承擔,而光束武器則由MIP公司負責開發[9]。這台機體是吉翁公國軍集合所有資源全力開發的產物。由於「統合整備計畫」的實施,統一的規格共享化促成了三家公司之間的技術合作,而這些技術成果也成功應用於本機。不過,光束武器的開發進度落後於機體完成,延遲了約三個月。

    試作1號機塗裝為奶油黃色的視認色,參加了在格拉納達基地進行的各項功能測試。最終,它以壓倒性優勢擊敗吉昂(ギャン),被正式採用為吉翁軍的次期主力MS。數據顯示,本機的性能與鋼彈相當,甚至超越,堪稱一台高性能的機體。有評論認為,如果本機能早一個月量產,一年戰爭的結局或許會有所改變。

  • 鋼貝利
    ガンペリー

    • Height12.8 m
    • Weight185 t
    • Pilotハヤト・コバヤシ, ジョブ・ジョン, カイ・シデン, イーグル・ロック

    該機體主要作為汎用運輸機使用,是一種具備垂直起降功能(VTOL)的飛行器,透過3組旋翼進行垂直升降,並使用4具噴射引擎實現水平前進。左右兩側的旋翼在不使用時可以向上折疊收納。貨櫃內部可以容納1台MS(在漫畫《機動戰士鋼彈 THE ORIGIN》中為2台)。貨櫃部分可進行拆卸與更換。

    該運輸機不僅能運送MS,還可作為人員輸送工具使用。機身中段設有一個可容納士兵的座艙,內部為左右對向排列,共有12個座椅[5]。

    機體的全長與全寬經過設計,能夠收納進專為MS運輸作業設計的天馬級強襲登陸艦(ペガサス級強襲揚陸艦),例如白色基地(ホワイトベース)等。該運輸機能單獨完成鋼彈的空中換裝作業,以及分離後零件的回收。不過,由於鋼加農(ガンキャノン)的“加農炮(240mm炮)”炮管長度過大,無法裝載運輸[需補充資料]。但在劇場版動畫《機動戰士鋼彈 庫克羅斯·德安之島》中,該運輸機成功同時運送了鋼彈與鋼加農。

    此外,該機體還可作為對潛攻擊機使用,貨櫃左右兩側可搭載大型導彈(總計6枚),並執行相應任務。

  • 薩拉米斯級宇宙巡洋艦
    サラミス級宇宙巡洋艦

    • Height61.3 m
    • Weight12100 t
    • Pilot--

    全長:228m
    寬度:62.2m

    本艦是基於宇宙世紀0070年代的軍備增強計畫,與馬傑蘭級宇宙戰艦(マゼラン級宇宙戦艦)一同被大量建造的主力艦艇。與強調「大艦巨砲主義」的馬傑蘭級相比,本艦裝備了具有高射速性能的中口徑單裝Mega粒子砲(メガ粒子砲),以及由方陣系統(ファランクスシステム)控制的對宇宙導彈,展現出作為汎用戰鬥艦的優秀潛力。此外,與馬傑蘭級一樣,本艦艦底可以接駁大氣圈突入膠囊。

    在一年戰爭之前,本艦曾被視為令人生畏的存在。然而,其精密誘導武器過於依賴雷達電波,在撒布米諾夫斯基粒子(ミノフスキー粒子)後,這些裝備幾乎失效,導致艦隊在近距離防空戰中長期處於不利局面。

    儘管如此,在所羅門攻略戰(ソロモン攻略戦)中,本艦與馬傑蘭級戰艦一同發揮了強大的火力,成功擊退了格瓦蘭艦隊(グワラン艦隊)。此外,雖然火力難以突破比格·薩姆(ビグ・ザム)的I力場,但仍能在長距離作戰中以相當高的密度擊中目標,充分展現了本艦在火力輸出方面的實力。

     

  • 馬傑蘭級宇宙戰艦
    マゼラン級宇宙戦艦

    • Height88 m
    • Weight41000 t
    • Pilot--

    全長265m,寬度67.1m。

    本級艦以馬傑蘭(マゼラン)作為首艦,於宇宙世紀0070年代的軍備增強計畫中服役,並衍生出多種型號。本級艦的設計仿效傳統海上戰艦的外形(除了艦尾的推進動力部外),為了適應正面砲戰,特別重視避彈經始設計,艦體從極薄的艦首開始向艦橋方向逐漸擴展並膨大。

    艦體四面中的三面被設計為上甲板,分別配置指揮所與砲塔,以確保上下(艦橋←→艦底)360度的射界。然而,所有主砲的射界能完全重疊的範圍僅限於極狹窄的艦首正面方向。火力配置上,本級艦擁有7座雙聯裝米加粒子砲塔(2連装メガ粒子砲塔)與對空機槍座等豐富的武裝,並作為艦隊旗艦或主力艦配備。

    作為舊世代的戰艦,本級艦的設計基於長距離索敵與誘導武器的運用,從外觀上也能看出其裝備的雷達系統與火力要比吉翁公國的標準軍艦更為先進且充實。

    基於宇宙空間缺乏掩蔽物的特性,聯邦軍原本認為,即便是機動戰士(MS)也會在遠距離被偵測到,並在靠近之前就被長射程光束武器或誘導導彈擊墜。因此,戰前的聯邦軍高層過於輕視MS戰所帶來的決戰思想,導致對未來戰略的誤判。

  • 阿薩姆
    アッザム

    • Height24 m
    • Weight860 t
    • Pilotマ・クベ, キシリア・ザビ

    型號:MAX-03

    寬度 55.9m

    這是一台基於月面配備的移動式對地攻擊武器「月球坦克」(ルナタンク)改造而成的機動砲座。

    在由「月球坦克」改修為本機的過程中,進行了針對地面運用的必要變更。機體採用了大出力的發電機(ジェネレーター)、米諾夫斯基飛行系統(ミノフスキー・クラフト)以及米加粒子炮(メガ粒子砲)。同時,移除了原有的火箭引擎,改為配備8具氣墊引擎(ホバーエンジン)。「月球坦克」中佔據最大空間的燃料槽也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阿薩姆導引系統(アッザム・リーダー)、米諾夫斯基粒子發生裝置(ミノフスキー粒子発生装置),以及能量場發生器(パワーフィールドジェネレーター)。駕駛艙的設計與「月球坦克」基本相同,但顯示方式與操作系統經過改良,並可容納兩名成員:一名駕駛員與一名射擊手。在緊急情況下,本機可啟用自動駕駛功能(オートパイロット),由單人操作。

    搭載的米諾夫斯基飛行系統成功實現了讓本機巨大機體浮空的能力,但由於系統仍處於實驗階段,其飛行時間限制在50分鐘內。此外,為了飛行功能,機體裝甲較為薄弱,防禦力有所不足。儘管本機是在 MA 構想確立之前開發的,但它被視為首台MA(第1號機)。

    本機共製造了兩台,其中一台曾在中亞地區投入作戰。本機原計劃用於對抗碉堡的攻擊任務,但意外與鋼彈(ガンダム)交戰。

  • 格拉普羅
    グラブロ

    • Height26.1 m
    • Weight324.1 t
    • Pilotフラナガン・ブーン, トクワン(オリジン版)

    型號:MAM-07

    長度 40.2m

    本機是一款與水陸兩用MS同時期開發,並首次投入實戰的水中用MA。在吉翁公國軍內,由於成本問題,針對特定用途的多個MA開發計劃同時進行,其中本機最早完成。其開發基於同樣由MIP公司(MIP社)製造的「比格羅」(ビグロ),僅用一個半月的時間便完成。本機的設計目的為切斷地球聯邦軍從南美大陸的海上交通線,以削弱聯邦歐洲軍的戰力。

    機體的機首設有鳥喙狀結構,內部搭載了遠距離聲納,推進系統與水陸兩用MS相同,採用熱核水流噴射引擎(熱核水流ジェットエンジン),具備可單機環繞地球一周的航程。本機擅長水中高速戰鬥,其火力與機動性能均超越同時期的水陸兩用MS。然而,本機也存在僅能在水中與水面活動的缺點。雖然體型僅相當於小型潛水艦,但其航程超越中型潛水艦,並擁有媲美大型艦艇的戰力。

    本機共建造了3台,生產地位於聖地牙哥基地(サンディエゴ基地)的潛艇碼頭[27],並在以墨西哥灣為基地的大西洋上進行測試。其中一台分配給了「瘋狂海鰻部隊」(マッド・アングラー隊),在與白色基地(ホワイトベース)隊的交戰中被擊毀。其餘機體則用於對地球聯邦軍海上艦隊的攻擊,並在馬達加斯加外海迎來戰爭結束後被聯邦接收。

  • 姆薩級
    MUSAI

    • Height65 m
    • Pilotドズル・ザビ

    寬度 103.2m,長度 234m。

    吉翁公國軍宇宙艦隊的主力艦。在艦首裝載了大氣層突入艙「Komusai」。

  • 加烏
    Gaw

    • Height72.4 m
    • Weight980 t
    • Pilotダロタ

    吉翁公國軍地球方面軍的核心戰力之一是飛行攻擊空母,能夠搭載一個機動中隊的戰力。前部可以放置MS,兩翼各有專用的Dopp戰鬥機庫,後部設有Luggun或Komusai等的起降口。主要被北美的加爾瑪部隊和對賈布羅的攻擊部隊所使用。

  • Dopp

    • Height4.6 m
    • Weight5.2 t
    • Pilotガルマ・ザビ, ノリス・パッカード

    長度 9.2m,翼展 12.1m。

    吉翁軍在地球上使用的輕型戰鬥機,在加爾瑪的指揮下,為了奪取降落在北美大陸的白色基地(White Base),與地面部隊一起多次發動攻擊,給予對方重大打擊。

  • 馬傑拉戰車
    MAGELLA-ATTACK

    • Height13.4 m
    • Weight62 t
    • Pilotクラウレ・ハモン

    型號:PVN.42/4

    吉翁軍開發的,構成地面部隊核心的主力戰車。由上部的Magella Top和基座的Magella Base組成。對降落在地面的White Base隊伍進行了持續不斷的集中攻擊。

  • 桑吉巴爾級機動巡洋艦
    ZANZIBAR-CLASS MOBILE CRUISER

    • Pilotシャア・アズナブル, ランバ・ラル, マ・クベ

    全長 255m。

    採用了升力體設計,能夠進行大氣層突入。配備了科學燃料火箭的單級式助推器,也能夠實現大氣層離脫。

  • 格瓦金
    GWAZINE

    • Height67.6 m
    • Weight35000 t
    • Pilotデギン・ソド・ザビ, ギレン・ザビ, キシリア・ザビ, ドズル・ザビ

    長度 294m,寬度 214.6m。

    吉翁自豪的大型戰艦,無論是裝甲還是火力都超過一般的戰艦。它接近於薩比家族專用艦的待遇,作為艦隊的旗艦,通常由薩比家族成員或是接受其特命的將官擔任艦長。

  • 比格羅
    ビグロ

    • Height23.6 m
    • Weight125.5 t
    • Pilotトクワン, グレニス・エスコット

    型號:MA-05

    全長 45.5m

    最初實用化的宇宙戰用激動裝甲(MA)。本機是以現有的宇宙艙(宇宙ポッド)為基礎發展而成的機體。其原型機為MIP公司開發的MIP-X1,這款機體曾與「薩克I」(ザクI)的原型機競爭制式採用資格。雖然與MS(機動戰士)相比汎用性較差,但在以大加速為基礎的一擊脫離戰術中表現優異,因此作為繼MS之後的次世代機,被決定投入實戰。「比格羅」(ビグロ)是其中唯一的實戰配備型。

    本機搭載兩具熱核火箭引擎,具備強大的推力,並結合短小的機體結構與AMBAC(姿態控制系統),實現了1.3秒內完成180度姿態變換的高機動性能。本機特別擅長一擊脫離戰術,但因高機動性帶來的巨大加速度,非優秀的駕駛員難以承受其G力。開發工作由位於北美的加利福尼亞基地(キャリフォルニアベース)負責,完成實用測試後,初期型共生產了14台並送往本國。其中數台被用作次世代MA開發的測試機,並賦予了如「YMA-06」等臨時型號,供格拉納達(グラナダ)進行各種實驗使用。

    此外,曾計劃為MA搭載精神感應系統(サイコミュ)作為其中一環,但因該系統會降低本機的加速性能,最終被排除在選項之外。而水中用MA「格拉普羅」(グラブロ)則是基於本機的設計進一步開發而成。

  • 薩克雷洛
    ザクレロ

    • Weight185 t
    • Pilotデミトリー

    型號:MA-04X

    長度 25m。

    這是一款由吉翁軍開發的宇宙戰用移動裝甲(MA),在「比格羅」(ビグロ)與「格拉普羅」(グラブロ)之前便已開始設計。開發過程中,約夫姆家族(ヨッフム家)提供了資金援助。然而,因數次設計變更與開發廠商的失誤,導致本機完工時間大幅延遲。機體的主攝影機採用了複眼設計,而非傳統的單眼。

    本機的戰術設計構想為高速移動後利用擴散Mega粒子炮(拡散メガ粒子砲)或熱能砍刀(ヒート・ナタ)對敵機進行一擊脫離的戰法。雖然搭載了大推力的推進器,但即使有機體背部的姿態控制推進器,短時間內的姿態調整依然非常困難。此外,由於米加粒子炮的規格設計問題,導致本機被視為僅達到小型宇宙艇水平的機體,最終未能被正式採用。在進行宇宙空間測試前,本機便被中止開發。

    關於本機未獲正式採用的原因,據稱是因軍方對其性能存有質疑,甚至未為其設定型號編號。然而,後來為本機賦予了「MA-04X」的型號。

    開發放棄後的使用

    在開發被放棄後,本機被用作各種武裝的測試平台。在加利福尼亞基地(キャリフォルニアベース)第3測試中心,針對擴散米加粒子炮進行了4次測試。隨後,本機被安裝在「桑吉巴爾級」(ザンジバル級)機動巡洋艦上,準備從佛羅里達的卡納維爾角宇宙基地(ケープカナベラル宇宙基地)運送回吉翁本國。但在運送途中,由於無許可的擅自出擊,最終本機損失。

  • 比格薩姆
    ビグ・ザム

    • Height59.6 m
    • Weight1021.2 t
    • Pilotドズル・ザビ, マイヤー

    型號:MA-08

    本機為德茲魯中在所羅門防衛戰時,基連總帥送來的高性能大型MA。

    該MA裝備了一門可以一擊擊沉戰艦的強力大型Mega粒子砲於中央,並在全周圍裝備了28門Mega粒子砲。該MA也能進行近戰,其兩腿上的6個爪子可作為對空導彈使用。強大的磁場可使光束武器失效,曾擊沉聯邦的所羅門攻略戰主力艦隊旗艦、薩拉米斯級巡洋艦等。在所羅門戰役中,德茲魯中將駕駛此MA,作為掩護撤退士兵的誘餌而被擊破。

    本機由3名人員操作,包括1名主駕駛員和2名副操作員。由於採用了高度先進的操作系統,其駕駛艙的規模接近一艘突擊艇。此外,腿部既是步行裝置,同時也是透過質量移動進行姿態控制系統的一部分。在緊急情況下,腿部可以被切離。

    本機的開發工作在阿·巴瓦·空(ア・バオア・クー)進行。最初的計劃考慮過量產化以及地面運用的可能性,設想每台比格·薩姆由一艘姆薩級巡洋艦運輸至地球,並降落至賈布羅(ジャブロー)後,以中隊規模部隊進行要塞的即時發現與殲滅。然而,據記載實際完成的只有一台初號機。

    量產型被推測將具備大氣圈突入能力、米諾夫斯基飛行系統(ミノフスキーフライト)支持的大氣圈飛行能力,以及超過10小時的戰鬥持續能力。

  • 布勞・布羅
    ブラウ・ブロ

    • Height62.4 m
    • Weight1735.3 t
    • Pilotシャリア・ブル, シムス・アル・バハロフ, コワル

    型號:MAX-03

    這是一款在弗拉納岡機構(フラナガン機関)的協助下,接受基西莉亞·薩比(キシリア・ザビ)命令開發的新人類(NT)專用MA。作為NT專用MA的首款機體,因未採用能量CAP系統而選用了傳統的Mega粒子炮(メガ粒子砲)作為武裝,這使得機體需要強大的發電機支持,因此其規模大幅超越當時標準MS(約18米)的全高,機體顯著大型化。由於機體過於龐大,無法有效使用AMBAC姿態控制系統,於是採用了多處高機動推進器(バーニア)來解決機動性問題。

    由於具備NT能力的駕駛員數量稀少,因此本機採用了緊急彈射駕駛艙系統。機體能分為5個獨立部分,每個部分都可以獨立行動。駕駛艙設計獨特,與當時同時開發的吉翁克(ジオング)駕駛艙相似,分為用於精神感應控制的駕駛艙、戰鬥專用的輔助駕駛艙,以及負責全系統控制的主駕駛艙,機體乘員共3名。

    本機作為NT專用的實驗型機體,其開發工作在月面的格拉納達(グラナダ)進行,共製造了兩台,但均在一年戰爭後期才完成。這兩台機體主要用於收集精神感應控制系統(サイコミュ)的相關數據,這些數據後來被應用於吉翁克(ジオング)和艾爾美斯(エルメス)的開發。

  • 卡爾巴迪α
    ガルバルディα

    • Height18.4 m
    • Weight41.7 t
    • Pilotシャア・アズナブル, パッカデリア, トワニング, フィーリウス・ストリーム

    型號:MS-17 MS-17A / MS-17B

    本機的機械設計由大河原邦男負責。它是基於吉翁軍的武器開發計畫「佩茲恩計畫」(ペズン計画)所開發的機體。外觀介於「吉昂」(ギャン)與「傑爾古格」(ゲルググ)之間,有資料指出它是吉昂的後繼機,由於受到「統合整備計畫」的影響,傑爾古格的生產線被沿用,導致兩者外觀相似;也有資料認為,它是格魯古的後繼機,同時加入了吉昂的格鬥戰能力。

    本機以格鬥戰為設計核心。地面戰用的A型機專為實現大氣圈內飛行而設計,進行了機體輕量化與推進器大推力化的改造,並如同傑爾古格一樣,在前臂部分加裝了熱核噴射引擎,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隨後,宇宙戰用的B型機被開發出來,實現了超越既有MS的運動性能與機動性。然而,由於性能過於優秀,導致對駕駛員的身體負擔極大,難以完全發揮其極限性能,最終表現僅與傳統機體相當。

    本機最初的名稱為「卡爾巴迪」(ガルバルディ),在一年戰爭結束前夕完成試作機的下線。戰後,本機被地球聯邦軍接收,並進行了改良,開發出了改進型「卡爾巴迪β」(ガルバルディβ)。因此,為了區分,原型機被稱為「卡爾巴迪α」(ガルバルディ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