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機體列表
機動戰士鋼彈 MS IGLOO/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MS IGLOO

共收錄 3 台機體。
  • 茲達
    ヅダ

    • Height17.3 m
    • Weight61 t
    • Pilotジャン・リュック・デュバル

    型號:EMS-10

    在一年戰爭後期,吉翁公國獲得了地球聯邦軍“白色MS”RX-78-2 高達的性能資料,以及聯邦即將進行MS量產化的情報。因此,開發可全面替換舊主力機MS-06F 薩克Ⅱ的泛用型新型MS,成為迫切且正式被提上日程的重要項目。

    U.C.0079年10月,茲瑪德公司率先以早期開發的EMS-04 茲達為基礎,改良設計並推出泛用型MS——EMS-10 茲達(Zudah),並交付四台試作機給有優異戰績的第603技術試驗部隊,由茲瑪德公司專屬測試駕駛員約翰·魯克·杜瓦爾少校擔任主要測試與數據回收任務,進行宇宙空間性能驗證。

    雖由茲瑪德公司製造,但茲達為舊型茲達的改良型,在外觀設計上仍保留大量早期風格,與吉翁尼克公司的產品相近。根據對聯邦軍MS架構的分析發現,其使用較為合理的半框架式裝甲結構,然而受限於吉翁現有MS的技術思維,茲達僅將肩部標誌性的帶刺裝甲移除,手臂部分改為可替換式半框架結構,其餘部位仍沿用原有技術。

    在動力方面,茲瑪德公司為茲達配備了出力高達1154kW的小型核融合爐,遠超薩克系列。為了強化機體在宇宙與大氣圈內的機動性,肩部、背部與小腿部裝設多個矢量噴嘴,以便進行複雜的姿勢控制與高速機動。

    茲達最具特色的設計,是其背部大型單口主推進器,提供高達58,700kg的推力,遠勝薩克的48,000kg。這種單噴口設計在整個一年戰爭中極為罕見,且此後未再出現於其他機型上。

    武裝方面,標配為MMP-78 後期型 120mm反MS機槍,右腰部則裝備傳統的吉翁MS用熱能斧作為近戰武器。防禦裝備部分則配備可肩掛與手持的盾牌,盾面增設可折疊式盾刺,藉此強化攻擊兼防禦能力,明顯受到聯邦MS設計思維的影響。

    此外,考慮到馬·克貝大校所推動的統合整備計畫,茲達在設計階段即已考慮與薩克系列與德姆系列武裝的通用性,在保有未來量產可能性的前提下,確保後勤支援與維修便利性。

    整體而言,茲達是一款性能極具潛力、結合舊技術與新思維的實驗機,但其真實價值,仍需經歷戰場考驗才能定論

  • 畢格·朗格
    ビグ・ラング

    • Height138 m
    • Weight12000 t
    • Pilotオリヴァー・マイ

    型號:MA-05Ad

    本機的開發自宇宙世紀0079年12月起開始,並於阿・巴瓦・空攻防戰前夕完成。其控制單元採用了屬於比格羅(ビグロ)後期型的6號機。在眾多已被擱置的計畫中,僅用一週時間篩選出尚可運用者,並緊急打造了Ad單元。

    本機被歸類為「機動前線橋頭堡」。

    由於將原本以高推力實施一擊脫離戰法為特徵的比格羅,接上了高質量的貨櫃模組,因此喪失了比格羅原有的機動優勢。

  • 戰狼
    ヒルドルブ

    • Height13.3 m
    • Weight220 t
    • Pilotデメジエール・ソンネン

    型號:YMT-05

    這是一款透過結合戰車與機動戰士(MS)優點,作為地球侵攻作戰核心而試作的超弩級戰鬥車輛「戰狼」。
儘管屬於地上用兵器,但並未被歸類為地面用機動裝甲(Mobile Armor),而是被劃分在「機動坦克(Mobile Tank)」這一分類之下。

    本機由吉翁公國基於以軍事力量征服地球的國家戰略構想,作為大氣層內兵器的一環,與馬傑拉坦克(Magella Attack)等裝甲戰鬥車輛(AFV)並行研發,用以對抗如聯邦軍的要塞或「大型地面戰艦(如Big Tray級)」這類戰術級目標,因此在宇宙世紀0072年啟動了開發計畫。
起初,「戰狼」作為搭載核融合爐與巨砲的超弩級戰車進行開發(當時並未規劃安裝類似機動戰士的手臂等裝備)。
但隨著宇宙世紀0074年「薩克I(Zaku I)」正式推出,讓人開始質疑像「戰狼」這種泛用性低的兵器存在的必要性。
為了打消這些疑慮,開發計畫被迫重新檢討,進而朝向高性能化發展,例如追加類似MS的上半身、可共用MS兵裝的操作臂等功能。最終於0077年完成試作機。

    受當時MS開發趨勢的強烈影響,「戰狼」導入了單眼(Mono-eye)與鏟型機械臂單元(Shovel Arm Unit),甚至在後期試作階段中直接採用了薩克II的操控臂,使其能夠使用MS專用火器。
雖然作為裝甲車輛,本機體型龐大,但大部分操作可由單一駕駛員完成。透過變形為「機動形態(Mobile Form)」的半MS模式,可提升駕駛員目視位置與射擊角度,甚至能進行一定程度的對MS近戰戰鬥。
但缺點是,在此形態下車高上升,導致駕駛艙更容易成為被彈命中的弱點。

    由於「戰狼」的上半身即為砲塔本體,因此主砲的旋轉功能僅限於「機動形態」,在通常形態下只能像無砲塔自走砲或驅逐戰車般調整射角。
因此,聯邦軍士兵在戰場上首次目擊時,直接稱其為「巨大自走砲」。

    其主砲為直徑30cm的大口徑砲,原為宇宙戰艦使用,在梅加粒子砲普及後退役,因此被改裝移植至本機。最大射程約為32~35公里,即使在米諾夫斯基粒子散布環境下也能在目視範圍內進行20公里以上的長距離精準射擊。
也可依戰況裝填各式砲彈。
然而,在機動形態下,砲身位置抬升近5公尺,使重心上移,當砲管橫向射擊時甚至會因反作用力造成車體傾斜。
也因這門超大口徑主砲與核融合動力系統所提供的高出力結合,「戰狼」在開發初期曾被寄予厚望,視為地面制壓戰力之一。

    如上所述,雖然本機集結了極具野心的概念,但吉翁軍最終在地球侵攻行動正式啟動前便修正了原本的地面戰術。
因此,在宇宙世紀0077年於Side 3與月面進行的運用測試便遭中止,「戰狼」也確定未被正式採用,機動坦克計畫也就此終止。

    本機未被量產的主要理由,是其開發成本高出以地面運用為目的所新開發的馬傑拉坦克數倍之多,基於可量產性的考量,最終選擇了後者。
此外,原本預計由「戰狼」擔任的地上制壓任務,也被MS與馬傑拉坦克的聯合運用所取代,因此未被採用。

    另外,作為這類大型陸戰兵器,「戰狼」仍採用了傳統的履帶式(無限軌道)推進方式,也被認為是其設計上的一大敗筆。
因其龐大體積與重量,基本上不存在能承載其通行的道路或橋樑,除了沙漠與平原等空曠地帶外,實際上根本難以運行。
此外,為避免損耗底盤本體,理應配備如同重型戰車所用的專用大型運輸車(Transporter),但考量成本與實用性,最終未被開發。
這也意味著,一旦發生故障,「戰狼」便會成為難以回收的「超大型廢鐵」,成為其致命缺陷之一。

    總而言之,「戰狼」與「高空運輸機高夫(Gaw)」、「馬傑拉坦克」一樣,都是吉翁公國軍「理論優先、實用不足」的代表性地上兵器。
唯一的一台原型機,曾於宇宙世紀0079年5月9日——也就是一年戰爭開戰數個月後——以「為突破膠著戰線進行再評估測試」為名投入實戰。
而「測試結束後不予回收,直接現地配備」的命令,也被解讀為事實上的實戰測試兼廢棄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