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機體列表
機動戰士鋼彈 U.C. 0096 最後之日/機動戦士ガンダムU.C.0096 ラスト・サン

共收錄 7 台機體。
  • 鋼彈G-優先
    ガンダムGファースト

    • Height21.8 m
    • Weight49.6 t
    • Pilotジョリオン・デイ

    型號:RIX-001

    這是一台由地球聯邦地上軍委託安納海姆電子公司(AE社)開發的機體,與加農鋼(キャノンガン)和GF坦克(GFタンク)一同屬於同一系列開發計畫。其設計以量產型ν鋼彈的資料為基礎製作。

    該機屬於「RIX系列」之一,該系列的開發目的在於對「背部武裝系統」(BWS,Back Weapon System)進行拓展與進化。本機則被定位為測試機,任務在於驗證將賽可框架(サイコフレーム)外部裝置化後所帶來的性能提升。

    本機被直接轉用於在Side 7舉辦的典禮,機體配色以傳統三原色(紅、藍、白)為主,展現出象徵性的塗裝風格。駕駛員為聯邦軍中尉喬里昂・戴伊(ジョリオン・デイ)。

    駕駛艙部分採用了極為獨特的設計:球形彈射艙(球形イジェクション・ポッド)裸露在外,但其耐熱與抗彈性能均有顯著提升,甚至可在單獨狀態下進行大氣層突入。

    為了保護這個駕駛艙區塊,機體雙臂裝備了「翼盾」(ウイング・シールド),該裝備同時具備原型機的武裝掛架功能,內部可收納備用的E能量包與微型飛彈等武裝,兼具防禦與補給功能。

  • 加農鋼
    キャノンガン

    • Height20.2 m
    • Weight34.3 t
    • Pilotゾーイ・ヤンソン, エル・ビアンノ

    型號:RIX-003

    這台機體是地球聯邦地上軍為了參與某項「技術驗證計畫」,與鋼彈G-First、GF坦克一同委託安納海姆電子公司(AE社)開發的機體。其設計以傑鋼A2型(ジェガンA2型)為基礎,定位為中距離支援用MS。後來被直接轉用於Side 7舉行的式典上,機體塗裝以紅色為主,令人聯想到經典的鋼加農(ガンキャノン)。

    本機的正式駕駛員為聯邦軍中尉柔伊·楊森(ゾーイ・ヤンソン),但在Side 1殖民地「香格里拉」(シャングリラ)中進行的非法MS對戰賽事「Battle Rave(バトレイヴ)」中,該機由前鋼彈小隊成員艾爾·比安諾(エル・ビアンノ)與幾名孩子們在機緣下搭乘並參加比賽。

    機體在戰鬥中可將頭部的護目鏡(バイザー・ユニット)下拉,並伸展主攝影機以切換為廣域搜索模式。主要武裝為雙肩上的Mega光束加農砲,其砲管可折疊收納,並轉換為光束噴射榴彈砲(スプレー・ビーム・ランチャー)使用。

    雙臂裝備大型機械手臂,其食指與中指內建光束步槍。左前臂另裝有一把近戰用的光束小刀「光束突刃(ビーム・ジャック)」,該武器能從刀柄尾端瞬間釋放出光束刀刃,應對接近戰十分有效。

  • GF-坦克
    GF-TANK

    • Height11.8 m
    • Weight24.9 t
    • Pilotダン・コルトン

    型號:RIX-00PT

    這台機體是在先前由S.N.R.I.(サナリィ)開發的「羅托」(ロト)基礎上,由安納海姆電子公司(AE社)進行大幅改修所完成的機體。作為與鋼彈G-First、加農鋼(キャノンガン)同屬的「某項技術驗證計畫」的「核心」機體,它是應地球聯邦地上軍的委託而製作,並與其他兩機一同被轉用於Side 7的紀念式典,塗裝採用象徵聯邦的三原色配色(紅、藍、白)。

    本機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可變形的大型背包模式——「背部武裝模式」(バックウェポンモード),可與G-First或加農鋼的背部對接,藉此大幅強化兩機的作戰能力。此外,它還擁有三段變形能力,分別為人型的「戰鬥者」(ファイター)模式、巡航飛行型態「天空」(スカイ)、以及對人戰用的重裝戰車型態「牛」(ブル)。這三種型號命名靈感皆源自於舊作「G戰機」(Gファイター)的各種形態。

    本機同時也作為「將賽可框架(Psycoframe)外部裝置化以提升性能」的驗證機[38],因此機體內部搭載有賽可框架技術。人員搭乘方面,共可容納5名乘員——2名位於頭部,另有3名配置於胸部內部。

    在「天空(スカイ)」形態下,主翼表面塗有光束反射塗層,能在其他形態下提供一定程度的側面防禦能力。主要武裝為安裝於雙肩、具備長射程攻擊能力的高出力光束砲「Ex-Cannon(エクス・キャノン)」,其砲口部分可作為「Ex-Cartridge(エクス・カートリッジ)」使用,用來擴充G-First或加農鋼的武裝能力。

    雙前臂則為飛彈發射艙,並內建光束機槍。這些武裝的砲身具備伸縮機構,亦可作為用於破壞建築物等目標的「打樁錘」(パイル・ハンマ)使用。腰部前裙甲則裝有光束槍,於「天空」模式下則配置於機首正前端。腳踝護甲(アンクル・ガード)上的熱能切割器(ヒート・カッター)可用於行走時切割障礙物,提升地形適應性與行動效率。

  • 鋼彈 G-優先-DX
    ガンダムGファーストDX

    • Height21.8 m
    • Weight88.3 t
    • Pilotジョリオン・デイ, ガンズ・ラン

    型號:RIX-001[GA]

    「DX」代表的是 "Dual-X(trans)cend",意即「二重的超越」。

    這是鋼彈G-First(Gファースト)與GF坦克(GFタンク)進行合體後的形態。合體時,兩機的雷射搜尋器會進行同步,GF坦克會切換為背部武裝模式(BW:Back Weapon mode)並完成對接。

    完成合體後,整體性能獲得大幅強化,G-First原本的盾牌也能啟用「光束擴散器」(ビーム・ディフューザー)功能,用於防禦強力光束攻擊。駕駛艙方面,G-First與GF坦克之間設有聯絡通道,駕駛與乘員可在兩邊自由移動。

     

  • 加農鋼-DX
    キャノンガンDX

    • Height20.2 m
    • Weight91.7 t
    • Pilotゾーイ・ヤンソン

    型號:RIX-003[GA]

    這是加農鋼(キャノンガン)與處於「背部武裝模式」(バックウェポンモード)的GF坦克(GFタンク)合體後的形態。合體後不僅整體性能獲得提升,還進一步強化了其超長距離射擊能力,展現出壓倒性的火力。

    由於加裝了「Ex-Cannon(エクス・キャノン)」,使得機體可同時進行四門火砲的齊射,大幅提高了面對多目標或單一強敵時的火力輸出。而當Ex-Cannon的砲管前端(即「Ex-Cartridge(エクス・カートリッジ)」)與Mega Beam Cannon連接時,則可轉變為「Hyper Rush Cannon(ハイパー・ラッシュ・キャノン)」,實現超遠距離、長時間連續照射的高壓光束攻擊。這一模式在火力與壓制力上均達到了極高水準,是此合體形態最具代表性的武裝配置。

  • XANADU
    ザナドゥ

    • Height19.3 m
    • Weight74.3 t
    • Pilot--

    型號:MRX-007X

    這是一台將原型精神感應鋼彈(プロトタイプサイコガンダム)的背包單元改裝為奈特羅(ナイトロ)系統單元的試驗機體。作為地球聯邦軍在格里普斯戰役期間啟動的奈特羅系統導入計畫「χ(カイ)計畫」的初期機體之一,本機由總負責人洛克・霍克(ロック・ホーカー)大佐歷經多年改良,使得奈特羅單元本身最終發展成為幾乎可作為獨立MS運用的構造。

    奈特羅單元配備有與本體分離的獨立駕駛艙,雖然在物理上可與本體分離,但因多條纜線相連,無法進行完全的獨立機動。其「手掌」部位設有三連裝高功率Mega粒子砲,外型如同戰艦砲塔,不僅可作為有線式精神感應兵器端末使用,也能拆離後轉換為光束軍刀發揮近戰能力。「肩部」裝備T字形「防禦者・綁帶」(ディフェンサー・バインダー),主翼根部內藏I力場產生器(Iフィールド・ジェネレーター),強化背部防禦。下部的推進器單元可如「雙腳」般靈活活動,而上部主感測器在分離時會展開成為奈特羅單元的「頭部」。

    主體外型與原型機大致相同,但前臂部位為了強化精神感應手部(サイコミュ・ハンド)功能,增設了「精神感應重拳(サイコミュ・セスタス)」。該裝備類似指虎,內建I力場發生器與炸裂彈(其設計參考自鋼彈Delta Kai的作戰資料),並以給彈帶進行供彈。原型機裝備的光束槍也被保留,並延伸纜線連結主體強化出力。機體塗裝近似迪坦斯(ティターンズ)配色,風格沉穩而深沉。

    宇宙世紀0096年,在Side 1殖民地「香格里拉」近旁空域,於新生弗雷斯貝爾克隊與「帶袖的(袖付き)」布蘭達穆爾隊的交戰中突然現身,由「另一位瑟奈德」(もう一人のゼナイド)駕駛。其壓倒性戰力擊潰戰場敵我,並將聯邦軍中尉喬里昂・戴伊等人連同駕駛艙一併擄走。

    於隨後聯邦與帶袖的混成部隊的決戰中,洛克本人搭乘奈特羅單元,作為奈特羅隊的中樞參戰。但最終,在甘茲・蘭所駕駛的鋼彈G-First DX的纜線切斷攻擊下失去與本體的連接,奈特羅單元亦遭布雷亞・魯德(ブレイア・リュード)駕駛的鋼彈Delta Kai擊破,洛克戰死。本體則遭聯邦軍回收,奈特羅事件隨之落幕。

  • 德爾塔鋼彈改
    ガンダムデルタカイ

    • Height19.6 m
    • Weight68.6 t
    • Pilotブレイア・リュード

    型號:MSN-001X

    這台機體是「德爾塔鋼彈(デルタガンダム)」的概念設計資料與「德爾塔+(デルタプラス)」的開發數據整合回饋後完成的「德爾塔系最終機體」。其頭部造型相較於歷代德爾塔系列機體,更明確地朝向「鋼彈」風格靠攏,具有強烈的鋼彈家族識別性。

    本機作為一台測試機,目的是驗證其追加實裝的特殊裝備之技術可行性,並透過不同變形形態(MS形態與穿波機形態)下各種武裝的功能差異與應用,找出最有效的強化改良方向。

    陸戰規格方面,機體的雙肩、雙膝與腳踝以下部位皆經過更換,整體重量也略有減輕。腳踝以下部件改為與「陸戰用百式改」相同的懸浮推進單元(ホバーユニット)[67],使其適應地表高速機動作戰。

    配備的「原型浮游光束砲(プロト・フィン・ファンネル)」是融合了ν鋼彈內建式發電單元概念的初期版本,雖無展開機構,但能透過開放型砲口發射高威力光束散彈。此裝備不適用於陸戰型態。

    本機的「盾牌」實際上並不具備傳統防禦功能,而是作為各類武裝儲存空間、變形時成為Waverider機首的輔助部件。其「盾牌」僅是便於理解的稱呼。盾內收納的兩柄光束軍刀在穿波機形態下可轉為光束加農砲使用,甚至在收納狀態下也可釋放雙重光束刃。

    盾牌下部的副武裝掛架可從以下三種選項中擇一裝備,於穿波機形態時安裝於機首下側:

    • 高能量光束加農砲(ハイ・メガ・キャノン):參考自ΖΖ鋼彈頭部武裝,輸出雖被限制在約45%,但可實現一定程度的連射。

    • 光束機砲(メガ・マシン・キャノン):採用S.N.R.I.開發的新型對空實彈兵器雙聯裝版本[63]。

    • 炸裂彈頭(炸裂ボルト):取自全裝甲百式改的同名裝備,經強化後專門用於攻擊用途,內部電容器可在爆炸衝擊之外釋放高壓電流,造成複合破壞效果[63]。

    其他武裝包括頭部內建的60mm火神砲,以及宇宙戰配備的「長程Mega破壞砲(ロング・メガ・バスター)」,陸戰裝備則為附有鐳射砲的「陸戰型百式改專用光束步槍」。

    為了讓一般兵也能發揮特殊裝備的最大效益,本機搭載了新型精神感應系統「ナイトロ(NITRO)」。此系統可強制激發搭乘者的新人類能力,即便其本身並無適性,也會逐步被「強化人化」。在此過程中,機體驅動部會釋放出藍色閃光作為視覺特徵。NITRO系統不僅能提升駕駛反應與機體追隨性,亦使複雜的火控系統與浮游武器(如Funnel)操作成為可能。但此系統會對駕駛員的精神狀態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導致精神崩潰,因此存在極高風險。

    塗裝方面,標準配色為白底搭配藍與黃色。陸戰型則將黃色部位與盾牌改為灰色,白色也轉為接近象牙白的淡色。整體風格更加低調沉穩,契合其戰場運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