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機體列表
Muv-Luv Alternative/マブラヴ オルタネイティヴ

共收錄 15 台機體。
  • 94式戦術歩行戦闘機「不知火」

    94式戦術歩行戦闘機「不知火」
    94式戰術步行戰鬥機「不知火」

    • 駕駛:--

    為了擺脫對美國製戰術機的依賴,日本帝國開發了其首款純國產戰術機,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款第三代戰術機。這款戰術機主要被部署在帝國本土防衛軍的帝都防衛第一師團・第一戰術機甲連隊和富士教導團(侵略者部隊)等帝國軍的精銳部隊中,而在聯合國軍中,僅在橫濱基地的A-01部隊配備有此機。

    雖然這款戰術機在當前的戰術機中擁有高水平的性能,但由於過於追求滿足帝國國防省的高要求,其設計在改修和發展上的空間極為有限,這也導致在滿足現場的改造要求方面存在技術問題(為了應對現場提出的眾多改造要求,聯合國在阿拉斯加進行的「先進戰術機技術開發計劃」中實施了「XFJ計畫」,旨在對不知火進行改良和發展)。此外,這款戰術機不僅背部,連肩部也設有可選裝備安裝點,能夠裝備自動導引彈系統(飛彈發射器)等大型火器。

    在12・5事件中,許多衛士在面對美軍最新鋭戰術機「猛禽」時陷入苦戰,然而沙霧大尉等人駕駛的部分機體卻能在近距離格鬥中擊敗「猛禽」,顯示出這款機體的高性能。武他們從中期開始被分配到A-01第9中隊後,便開始使用這款戰術機。

  • XFJ-01 試01式(04式)戦術歩行戦闘機「不知火・弐型」

    XFJ-01 試01式(04式)戦術歩行戦闘機「不知火・弐型」
    XFJ-01 試01式(04式)戰術步行戰鬥機「不知火・貳型」

    • 駕駛:--

    在「XFJ計畫」下開發的機體,最初在阿拉斯加進行試驗,後來被日本帝國軍富士教導團的技術研究廠中隊暫時採用並進行評估試驗。原本已經接近正式採用階段,但由於美國波音公司的政治壓力,最終決定重新與F-15SEJ・試02式「月虹」進行比較驗證(試驗)。

    涼宮茜中尉指揮的技研廠“スクルド”中隊負責進行評估試驗。在綜合性能和格鬥戰能力方面,「不知火・弐型」表現優於「月虹」,但在隱形性能和運營成本方面則處於劣勢。儘管有聲音希望採用國產機,但人們擔心它會在與「月虹」的比較中輸掉。確實,軍方高層對隱形性能著迷,已經內定要正式採用「月虹」,使得「不知火・弐型」的試驗看似僅為保留XFJ計畫相關人員的面子。然而,當政威大將軍・煌武院悠陽在御前會議聽取下一代主力機選定報告時,他一蹴而就地否決了「月虹」的採用,認為「在BETA的驅逐戰中尚未取得勝利,現在準備人類間的戰爭裝備只是愚者的空想」,隨即決定將試01式「不知火・弐型」正式採用為“04式”。另外,使用EF-2000「颱風」的主要武器Mk57中隊支援炮的02式中隊支援砲的運用研究也是使用「不知火・弐型」進行的。

  • 00式戦術歩行戦闘機「武御雷」

    00式戦術歩行戦闘機「武御雷」
    00式戰術步行戰鬥機「武御雷」

    • 駕駛:--

    這是為即將退役的82式「瑞鶴」所開發的日本帝國斯衛軍專用的第三代純國產戰術機。在現存的戰術機中,它擁有最優越的性能。這款極高性能的戰術機也成為了斯衛軍的象徵。它專注於反映斯衛軍戰術思想的劍術為主的近接格鬥能力,但同時,幾乎沒有考慮到自主導彈系統或額外裝甲(盾牌)的裝備與運用(雖然有少數租借給聯合國軍A-01部隊的機體攜帶了額外裝甲)。由於犧牲了整備性、生產性和通用性以追求高性能,這款機體運作需要伴隨著擁有專業技術的專屬維修團隊,因此它的常規運用幾乎完全限定在日本帝國國內。由於年產量約為30台,截至2001年,它主要配備給將軍專用機、五摂家出身者、五摂家警衛的獨立警衛小隊,以及被認為是斯衛軍最精銳的第16斯衛大隊。

    「武御雷」的型號根據衛士的出身而有所不同,包括將軍專用機(紫色)和五摂家(藍色)的R型、五摂家接近的強大武家(紅色)和譜代武家(黃色)的F型、普通武家出身者(白色)的A型、非武家出身的一般衛士用(黑色)的C型等,按照冠位十二階進行顏色區分。這樣的區分旨在提升周圍士兵的士氣,同時讓駕駛衛士心懷「不辱出身的戰鬥」。不同型號間,如將軍專用機和五摂家使用的R型,以及武家或以上衛士使用的F・A型和一般衛士用的C型在頭部裝飾、裝甲表面處理方法、機體性能等方面存在差異。其中,將軍專用的紫色R型甚至進行了完全的定制調整,並配備了生物識別鎖定機制。

    當「吹雪」被運送進來時,月詠曾將R型(紫色)作為冥夜專用的戰術機送到橫濱基地,但因為冥夜拒絕接受特別待遇而被留在橫濱基地的機庫中。後來,由於冥夜政治地位的消失,這款機體即將被移走,但在桜花作戰期間,冥夜請求月詠允許他使用這款機體出擊。另外,在第19獨立警衛小隊運用的F型(紅色)一機和A型(白色)三機被租借給聯合國軍A-01部隊,在該作戰中最終全部被大破,但成功將XG-70d送達最終目標。還有,被派遣到西伯利亞的極寒地型機(F型和C型,全部統一為「UN藍(藍色)」)和被帶入聯合國的先進戰術機技術開發計劃的機體(F型(黃色))也存在。

    另外,雖然帝國軍也考慮過引入「武御雷」,但由於其高性能相對於每機的調達費用和維護成本極高,加上整備性、生產性、通用性等作為軍用機的必要條件非常低,因此在短短幾天內就放棄了引入的計劃。

  • 97式戦術歩行高等練習機「吹雪」

    97式戦術歩行高等練習機「吹雪」
    97式戰術歩行高等練習機「吹雪」

    • 駕駛:--

    這款機體是日本帝國軍基於F-15J「陽炎」的授權生產所獲得的技術,為了第三代戰術機開發而製造的概念驗證實驗機(TSF-X)為基礎,轉而作為訓練機使用。

    最初,日本帝國在衛士的基礎操縱訓練中使用「擊震」,但由於第一代型「擊震」和第三代型「不知火」之間的性能差距過大,導致衛士在部隊分配後還需要進行機種轉換訓練,這在時間上和機種轉換的資源上都十分有限。因此,基於「要駕駛第三代機,就必須在第三代標準的練習機上進行訓練」的思想,以TSF-X6號機(「不知火」的量產試作機)為基礎進行開發。因此,一些人認為基於概念驗證試驗機開發的「吹雪」可以被視為日本首款純國產戰術機。

    由於是訓練機,主機輸出被控制在較低水平,但即便如此,它的運動性能仍遠高於「擊震」。因此,在緊急情況下也考慮到了實戰運用,只需換裝實彈兵裝即可投入實戰。事實上,在北部方面軍等地,這款機體已被作為「擊震」的替代機實際運用。在UNLIMITED和ALTERNATIVE中,主要作為訓練機使用,也是武他們首次駕駛的訓練用戰術機。此外,當使用試作1200mm超水平線砲時,有些機體會移除右肩和腰部裝甲,採取俯臥射擊姿勢進行操作。

  • F-4J 77式戦術歩行戦闘機「撃震」

    F-4J 77式戦術歩行戦闘機「撃震」
    F-4J 77式戰術步行戰鬥機「撃震」

    • 駕駛:--

    F-4「ファントム」是日本在授權生產下的戰術機。此機型經過多次日本獨有的改良,尤其重視近接格鬥戰。其性能相當於美軍的最終生產型「F-4E」。針對BETA侵攻,主要被帝國軍的西部方面軍實戰部署,也有相當數量被極東國連軍抽調部署。截至2001年,帝國軍的最新型號是「Block214」型,而換裝了新型OS「XM3」的國連軍機體,則便宜行事地被分類為「Block215」型。值得一提的是,在1977年「撃震」正式採用前,已經開發及生產了「65式近接戰鬥用短刀」和「74式近接戰鬥用長刀」。65式短刀是轉用航空宇宙軍的MMU裝備,而74式長刀則是配合美國「ファントム」生產開始時正式採用的。但由於優先供應歐洲的戰術機,導致日本未能獲得「ファントム」供應,這種「只有巨大刀具(武器)被部署在基地」的諷刺情況,加速了當時日本帝國對美國的不信任感。

    這款機體主要是武達在UNLIMITED中使用的。另外,有非官方記錄顯示,在12·5事件中,國連軍第207衛士訓練小隊的教官機(Block215型)擊破了叛軍的94式「不知火」,這也證明了憑藉OS和操縦衛士的技巧,這款機體潛在性能高到足以與第3世代機匹敵。

  • F-4J改 82式戦術歩行戦闘機「瑞鶴」

    F-4J改 82式戦術歩行戦闘機「瑞鶴」
    F-4J改 82式戰術步行戰鬥機「瑞鶴」

    • 駕駛:--

    這是以77式「撃震」為設計基礎開發的派生機,也是斯衛軍的專用機,同時是日本帝國首款國產戰術機。在F-4系列機種中,它是最晚發展的,部分展現了第二世代機的設計思想。開發與設計主任為篁裕唯中佐。

    該機型是在歐洲戰線的帕雷奧羅戈斯作戰中獲得的數據和衛士的戰鬥經驗基礎上,經過徹底分析後重新設計的。它比基礎機型「撃震」更輕,機體性能也有顯著提升。最初,斯衛軍總括的帝國城內省非常希望開發純國產機,但在1978年的開發要求提出時,純國產機的開發尚不可能,因此不情願地批准了授權機改修案(準國產戰術機案)。為了滿足提出的「超越“撃震”的格鬥性能」的絕對條件,它在技術上犧牲了整備性和生產性。1986年8月,在北海道舉行的日美聯合演習中,該機型挑戰當時美軍最新的F-15C,並意外地取得勝利,這也成為日本帝國國產戰術機開發的重要契機。

    與「武御雷」一樣,有六種冠位十二階對應的顏色變化(紫、青(R)、紅、黃(F)、白(A)、黑(C)),但除了R型頭部感應器蓋有些許改動外,其他型號在外觀上的差異和性能(將軍專用機除外)幾乎沒有,只是裝甲表面處理方法不同。過去,月詠曾駕駛F型(紅色),篁唯依駕駛F型(黃色)參加了1998年的京都防衛戰。此外,在1997年大陸撤退期間的光州事件中,為了救助避難民和國連軍,一個大隊使用此機型與BETA作戰,最終全軍覆沒。

  • F-14AN3「マインドシーカー」

    F-14AN3「マインドシーカー」

    • 駕駛:--

    基於F-14「トムキャット」開發的特殊任務專用強襲偵察機,在「オルタネイティヴIII」時期,由於蘇聯製戰術機的綜合性能較低,無法滿足「能夠進行深入ハイヴ的強行偵察的雙座戰術機」的要求規格。因此,打破了「國連軍參加國使用自己國家的裝備」的慣例,美國的グラナン社透過國連,例外地向蘇聯提供了這款戰術機。該機進行了徹底的輕量化,頭部、兩肩和前臂裝載了複合感測器單元,但代價是刪減了搭載フェニックス飛彈的能力。機體的保養管理由スフォーニ設計局負責,並且以從這款「マインドシーカー」中獲得的技術為基礎,開發了Su-27「ジュラーブリク」和Su-47「ビェールクト」等高性能戰術機。此外,因為頭部的形狀類似貓頭鷹,所以在蘇聯被稱為「ロークサヴァー」。

    原本,F-14系戰術機的主操縦系統設置在前座,但運用這款機體的蘇聯軍フサードニク中隊的衛士都不願意「將背部交給魔女(ESP發現體)」,因此拒絕在前座操縦,而將主操縦系統移至後座進行操作。自1992年「スワラージ作戦」首次執行偵察任務以來,直到1995年被「オルタネイティヴIV」接收前,該機一直在各地進行ハイヴ的偵察任務。

  • F-15「イーグル」

    F-15「イーグル」
    F-15 Egle

    • 駕駛:--

    基於美軍從「ファントム」獲得的所有實戰數據進行了徹底分析的結果,開發出的第2世代戰術機。從開發初期開始,就考慮到了發展潛力,實施了有餘裕的設計,因此衍生出了各種局地戰專用機和現地改修機。到2001年為止,這種戰術機在包括日本帝國在內的西方諸國被廣泛實戰部署,並且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中仍然是主力戰術機。另外,由於其配備數量和型號變化的豐富性僅次於F-4「ファントム」,它被評價為「第2世代最佳傑作機」。

    在初期生產型的A型及其雙座型B型中,由於燃料電池和噴射引擎的進化未能跟上,未能達到原設計的性能。為了趕上交付期限,只能勉強達到美軍要求的性能水平。但在後期生產型的C型和D型中,達到了設計的性能,之後還進行了一些小改動,比如將跳躍單元換裝為非隱形化的F-22主機等。

  • F-15E「ストライク・イーグル」

    F-15E「ストライク・イーグル」
    F-15E Strike Egle

    • 駕駛:--

    基於F-15「イーグル」的設計,進行了全面攻擊力強化的派生機,成為美軍主力的第2.5世代型戰術機。這款戰術機也被國連軍廣泛使用,在作中,軌道降下兵團正在使用它。除了擁有可以說是F-15系列中最強的性能外,與最新的第3世代機相比,它還擁有相當高的稼働率和可靠性。外觀上與傳統的F-15系列幾乎無異,但內部已經大幅更改,幾乎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機體。因此,升級傳統機型的成本甚至高於製造一架全新的F-15E。在F-22作為下一代主力戰術機的部署延遲的情況下,它已成為美軍事實上的主力戰術機。

    在12·5事件中,雖然此機型對主要使用F-4的叛軍有優勢,但在面對以最精銳的不知火為主力的帝都防衛第1師團時卻不敵。(在這次事件中抵擋住了叛軍的是裝載XM3的ヴァルキリーズ部隊的不知火。)

  • F-15J 89式戦術歩行戦闘機「陽炎」
    F-15J 89式戰術步行戰鬥機「陽炎」

    • 駕駛:--

    為了獲得開發第3世代水準純國產戰術機的技術知識,日本帝國軍授權生產了基於F-15「イーグル」的戰術機。最初在1987年以「試驗導入」為名,引進了12架機體(4架進口,8架進行試驗性授權生產)。隨著美國向「G彈道體系」轉變,戰術機生產逐漸縮減,這為技術轉移帶來了順風,但由於技術差距較大,最終決定延長國產機的開發期間。它作為到94式「不知火」的純國產戰術機生產配備的過渡,於1989年正式引入(額外調達188架)。

    「陽炎」是基於美軍的F-15C進行了日本獨特的規格變更,包括戰術戰鬥OS的換裝、框架及關節部分的耐久性提升等,同「撃震」一樣,重視近接格鬥戰。隨著「不知火」的順利量産與配備,到1999年為止,日本已結束了「陽炎」的調達(保守部品的生產仍在繼續)。

    在本篇作品中,這款戰術機使用了美軍的AMWS-21戰鬥系統,但在外傳作品和ボークス的a3系列中,裝備了日本帝國軍的87式突擊砲。
    此外,「陽炎」也被抽調配備給在日國連軍。在2003年4月執行的「錬鉄作戦(甲20号・鉄原ハイヴ攻略)」期間,由伊隅あきら中尉駕駛,作為雷霆中隊的指揮官,負責護衛補給部隊的任務。

  • F-15EJ 試02式戦術歩行戦闘機「月虹」

    F-15EJ 試02式戦術歩行戦闘機「月虹」
    F-15EJ 試02式戰術步行戰鬥機「月虹」

    • 駕駛:--

    美國ボーニング社基於F-15E,並將從「フェニックス構想」及「XFJ計画」中獲得的技術知識回饋,開發出的準第3世代戰術機「サイレント・イーグル」的日本專用規格機。這款戰術機具有有限的隱形性能,通過更換航電系統和增設推進器,其機動性也得到提升。此外,肩部和小腿部的擴大,也增加了作戦行動的持續時間。

    宗像大尉和風間中尉所在的技研廠“ウルド”中隊進行的評估試驗結果顯示,雖然在綜合性能和格鬥能力上顯著劣於XFJ-01・試01式「不知火・弐型」,但作為「重視近接戰鬥的日本帝國衛士」而言,其性能還算不錯。尋求與F-22「ラプター」匹敵戰術機的上層部,不顧現場對美國(ボーニング社)政治壓力的抵抗,主張「應優先確保隱形性能,以備對抗人類戰爭」,並決定內定「月虹」的正式採用。然而,在御前會議上,政威大將軍煌武院悠陽斥責說「在BETA的驅逐尚未成功之際,為人類間的衝突準備裝備是愚者之舉」,結果對手「不知火・弐型」被正式採用。「月虹」在失敗後被轉移至技術研究部隊,並繼續進行前線運用試驗。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專用規格機的命名「月虹」,是作為與同屬F-15系列的89式「陽炎」相對的名稱而命名的。

  • F-22A「ラプター」

    F-22A「ラプター」
    F-22A Raptor

    • 駕駛:--

    這是美軍的第三代戰術機,也是下一代的主力最新鋭機。在機動性、攻擊力和隱蔽性方面都有著壓倒性的表現,即使和同時期的其他第三代戰術機相比,也有著不容追隨的壓倒性能。這款戰術機擁有主動式隱身技術,隱蔽性極高,雷達反射很小,因此難以被雷達捕捉,即便是正面接近也難以被雷達捉到。這是根據美軍的戰略教義所設計的戰術機,不僅針對對抗BETA戰,甚至考慮到對抗BETA戰後的人類武器戰爭,被稱為「戰域支配戰術機」。在12·5事件中,以「不知火」為主力的沙霧大尉以下的政變部隊,雖然展現了驚人的7:1的擊落比,但由於飛行員的自滿或動搖,以及對機體本身的電子戰,最終被擊敗。雖然近戰格鬥能力也很高,但沙霧大尉的「不知火」在與沃肯少佐的機體進行近戰格鬥時,由於工作人員安裝的病毒導致機體控制困難,被抓住機會擊敗。

  • F-35A「ライトニング」

    F-35A「ライトニング」
    F-35A Lightning

    • 駕駛:--

    這是美軍的最新鋭戰術機。作為Hi-Low-Mix構想中「Low」部分的主力機型,主要由洛克威德·馬丁公司開發的第三代戰術機。它整合了主動與被動技術,以及高速巡航技術。這也是美軍機中首次裝備固定式的「刀翼」(Blade Vane),結合高運動性,因此具有很高的近接戰鬥能力。

    在開發過程中,考量到的因素包括降低美軍的成本、保持對各國戰術機開發機構的影響力,以及涉及西方國家,形成對抗BETA大戰後,對東方國家的戰略包圍網。

  • A-10Ⅱ 「サンダーボルト」

    A-10Ⅱ 「サンダーボルト」
    A-10II Thunderbolt

    • 駕駛:--

    美軍的戰術步行攻擊機。為了擁有與A-6相同的阻攔能力,並能進行地面戰鬥,由費爾柴爾德·里姆帕里克公司開發。最初是以全新設計方案進行,或是利用F-4的設計,但由於進展受阻,最終採用了以A-6的框架為基礎,其他部分則進行全新設計的方式。

    這款機體裝備了重型武裝和重裝甲,武器包括36mm的加特林砲和爆壓尖刺機構。由於其擁有超越一個F-4小隊的火力,因此被稱為「大砲鳥」(カノンフォーゲル)或「戰車級駆逐機」(タンクキラー)。然而,由於機體的特性,突撃級在光線級之後,成為了第二危險的敵人。

  • A-6J 81式強襲歩行攻撃機「海神」
    A-6J 81式強步行攻擊機「海神」

    • 駕駛:--

    這是日本帝國海軍海兵隊通過授權生產的美國海軍陸戰隊A-6「侵入者」水陸兩用攻擊機。其特點是重裝甲、豐富的固定武裝,以及可變機構。通常,這款飛機會變形並連接在專用潛水母艦的艦首,戰鬥時離開母艦侵入至海岸地區,然後變為人形來制壓海岸部並確保橋頭堡。在水下潛行形態下,最大速度可達約20節。即便自從採用「侵入者」以來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世紀,其潛水能力仍然受到高度評價,不僅在日本,在美國和英國也持續作為第一線使用。此外,帝國海軍的「海神」版本為了增加續航力,將臂部的鏈槍從每臂4門增加到6門。